范妮娜
摘要:面向聾生開設的初中語文課程由于學生自身生理條件的影響,教學難度加大。同時,由于聾生畢竟在生理方面表現的有些特別,因此,我們需要在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這有助于聾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助于他們的成長成才。
關鍵詞:語文教學 聾校生 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階段的聾生進入了青春期,正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因為身體殘疾的影響和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躁動,從而形成更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因此,在面向聾生開展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充分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其中,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從心理上接受自己生理上的特殊性,坦然面對自己的現狀,鼓足勇氣不斷進行自我完善。
一、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培養聾生健康心理的保障
從心理角度看,人在精神抑郁狀態下,常常不能察覺到平常易于引起注意的事物,而在精神愉悅時,易于對新鮮事物做出反應,且易于集中和保持。聾生理解、接受能力較差,反應不敏捷,注意力不易持久。因此,這就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注意與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都能愛老師,當內心有困惑的時候都愿意跟老師來“傾訴”。當然,教師要真正發自內心的去關心學生,情感是不會撒謊的,教師對學生真正的愛也是無法偽裝的。語文教師要努力通過課堂教學,通過課堂傳遞給學生更豐富的信息,開闊學生的眼界,讓他們對生活燃氣更多的希望和憧憬。做一名真正關心學生的老師,為學生著想,為他們將來的發展著想,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在完成語文基本知識教學的同時,讓他們的心理變得更加強大,讓他們親其師信其道,在老師的陪伴下,幸福的成長。
二、不斷提高教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教師心理水平的高低直接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水平,如果連教師自身都經常處在強烈的內心沖突當中,表現出認知偏差,情緒失控等行為,就很難給學生以健康的教育和指引了。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受到學校因素(學生對學校的態度)、班級因素(學生與同學的關系)和教師因素(學生與教師的關系)的制約,三者之中又以教師因素的影響力最大。而聾生不同于正常學生,由于聽覺障礙,他們在接受語言方面相對更加困難,由于只能通過教師的表情、手勢、動作等方面接受語言信息并進行交流,因此這使得他們溝通信息的效率較低。教師的表情、手勢、動作等信息,對聾生的影響就更大。因此,作為一名面向聾生進行教學的初中語文老師,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一致,內心的意愿和外在的表現要保持一致,避免給聾生造成困難或誤解。所以,教師自身所表現出來的一些表情、動作等肢體語言就成了課堂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主渠道,教師發自內心的微笑是最讓學生感到溫暖的,教師坦誠的自我心理的表達也是讓學生最容易理解的。情感是師生之間溝通的主渠道,教師要用自己真實的情感與學生交流。作為一名面向聾生的語文老師,首先從思想觀念上要平等對待這些孩子,讓他們不會感受到自己是被區別對待的,教師要鼓勵孩子們,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勇敢在去接受生活的挑戰。
三、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渴望,讓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觀念的支配下,聾校語文教學偏重對知識的傳授,甚至有的老師認為,聾生不需要各方面能力的開發,只要教師教的課文內容、知識點能記牢就不錯了。忽視了對聾生的心理素質的研究和培養,禁錮了他們的思想,扼殺了他們的個性,使得一部分學生喪失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的對學習產生焦慮心理,耐挫能力較差,出現了厭學、逃學現象,學習語文成了一種不愉快的心理體驗。所以,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首先就要改變自己對聾生的錯誤認識,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讓聾生充分認識自己的現狀,接納自己的現狀,做到肯定自己,不自怨自艾,在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中努力奮斗,頑強拼搏,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美好人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知識對他們自身成長發展的重要意義,知識可以讓他們有更加廣闊的平臺,更多可以自由選擇的機會和人生。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他們才能爆發出對學習更多的熱情,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因此,作為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多了解他們內心的困惑和想法,讓他們消除不必要的顧慮,信心滿滿的挑戰自我,揮灑自己別樣的青春。
綜上所述,聾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度是非常高的,語文教師應注重自身心理素質的提高,著重分析聾生的心理特征,結合語文學科教書育人的特點,大力培養聾生的心理適應能力、承受能力、自控能力,這樣,聾生學習時總是積極主動、精力充沛的,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會自然得以穩步地提升,讓每一個聾生都能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朱文玲.探討如何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視界,2015,(08):179.
\[2\]明銳.語文教學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文學教育,2013,(05):100.
\[3\]蔣智波.初中語文教學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J\].成功,2012,(0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