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潔


摘 要:運用聯系的觀點、整體的視角設計教學,是實現系統性地教與結構化地學的重要路徑。在對不同階段的學習作通盤考慮時,教師可以從數學概念的本質出發尋找有效教學的線索;利用知識結構的一致性對教學作整體部署;根據學生思維障礙點的追索性分析調整教學。這樣有助于教師打開整體教學的視野,以結構化的思路服務于教學。
關鍵詞:結構化;整體性;教學策略
運用聯系的觀點、整體的視角設計教學,是實現系統性地教與結構化地學的重要路徑。人教版教材把相同或相似的內容安排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體現知識的連貫性與螺旋式上升。那么,如何把握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系,以結構化與整體性的視角對教學作長段部署,讓教學的銜接性更緊密、序列性更清晰呢?本文基于對“圖形的度量”的課例研究,談談如何對教學進行結構化與整體性設計。
一、由數學概念的本質出發尋找有效教學的線索
度量角的大小往往被定位為一種基本的操作技能,于是對應的教學策略常常是教師演示、示范操作,然后學生通過模仿操作訓練達到技能的掌握。這種操作訓練缺乏思考與探索的趣味。如何使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我們從度量角大小的本質出發尋找有效教學的線索。
關于角的認識,人教版是分兩個階段進行教學——二年級
“角的初步認識”和四年級“角的度量”。在第一階段:學生僅僅會判斷什么樣的圖形是“角”或不是“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至于如何抽象出“角”的內涵,以及“角”的大小是否取決于兩邊的長短等問題,學生的理解并不深刻與精細,而這些都是“角”概念的重要內容,需要在第二階段予以突破。在四年級,除了借助射線概念形成角的動態表象外,我們需要通過度量角的大小構建與完善“角”的概念,因為研究角最重要的是關注它的度量屬性。“角”的度量本質是所要度量的“角”與“標準的角”進行比較,看包含了幾個標準角,就用比較的數值代表度量對象的大小。于是,我們可以把“測量角的大小”教學納入“圖形的度量”意識與能力的培養這一更大的背景下,對教學進行整體性與結構化設計:
1.理解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
角的度量與線段、面積的度量本質上具有一致性,都需要建立度量標準。因此,可以借助已有的度量經驗,讓學生遷移類推出角的度量也需要建立度量標準,并形成知識網絡。
2.變換量角器形狀降低測量難度
量角器使用的難點是學生不知道怎么才能使量角器上的“角”與所度量的“角”重合。因為量角器上的“角”的頂點在中心,兩條邊都可以作為角的“始邊”。另外,量角器上的刻度有內圈與外圈之分,學生不知選擇哪種刻度讀數。因此,創造性地改變量角器的形狀,降低學生初期度量的難度: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6份,先把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當作標準角。當9個標準角剛好可以拼成一個直角,學生就用印有“半個”量角器的透明膠紙測量練習紙上多個銳角和直角。在豐富度量經驗、理解度量原理之后,再讓學生測量鈍角的度數,從而引出完整的量角器,感受量角器設計的合理性。
二、利用知識結構的一致性對教學作整體部署
從面積到體積,雖說是一個跨越式的學習,但依然隸屬于“圖形的度量”這一體系內。無論是面積還是體積教學,如果從知識的內部結構加以梳理,不難發現它們之間呈現出知識結構的一致性和擴展性。一致性表現為,學習內容都是以概念的建立與概念的運用為主線;擴展性體現為,面積是二維空間的度量,而體積是三維空間的度量,從二維到三維,維度的擴充是學生研究圖形度量屬性的飛躍。這種知識結構的一致性和擴展性的特點,為長設計的教結構和用結構提供了契機。
如果把面積的教學看作教結構的過程,那么就可以在體積的教學中尋找用結構的因子。比如,長方形的面積強調先確定大小相同的小方格(度量標準),再用小方格鋪滿長方形,看長方形里包含了幾個小方格,那么小方格的個數代表了面積的數值。這一長方形面積度量的過程與長方體體積度量的過程具有一致,可以遷移、運用到長方體的體積探索中。
實踐表明,打通面積、體積之間的內在聯系,激活圖形的度量經驗可以幫助學生親歷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是從教結構到用結構的有力體現。
三、根據學生思維障礙點的追溯性分析調整教學
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教學是分兩個階段進行的。第一階段是探索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第二階段是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利用“轉化”的策略探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乃至不規則圖形的面積計算。然而,在開啟多邊形面積探索之門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中,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不但是遷移構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點,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遷移。比如,學生在得到計算公式前,往往會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把鄰邊相乘,在課后的練習中,要求學生測量并計算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用鄰邊相乘的方法求面積。我們對學生這一思維障礙點進行追溯性分析發現,對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面積計算公式的反復運用,學生對“長代表一行有幾個單位面積,寬就代表可以擺相同的幾行”這一數學事實逐漸忽略和淡忘,而“長和寬相乘就能得到面積”這一抽象的算法不斷被強化。于是,停留在學生記憶中的求面積的方法不再是用單位面積累加,而僅僅是兩條線段長度的計算關系而已。這樣的認識一旦遷移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學習后,容易造成學生只關注相鄰邊的長度計算。因此,我們需要調整相關教學的策略。
在三年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時,我們應該放慢抽象計算公式的腳步,利用具體操作與直觀圖示,深化“長”與“寬”的度量本質,讓“鋪小方格”的直觀表象與計算公式的形式演繹建立深刻的聯系。在五年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教學中,由于與第一階段的學習相隔時間較長,作為多邊形面積計算的種子課,不應該在開始階段就急于讓學生進行圖形的等積變形,而是回顧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借助面積的度量意義引領新知的探索,在方格紙的背景下,思考為什么要轉化?怎么轉化?轉化前后的圖形之間有什么聯系?從而幫助學生對不同階段的面積度量有系統化與整體性的把握。
從一節課延伸到一類課的思考,或者說從一類課的框架來分析具體的一節課,是整體性與系統化教學的有效手段。我們需要從知識本質出發進行系統梳理,善于從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現狀進行追溯分析,將局部置于整體的框架上作通盤考慮,那么教學策略的制定會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加霞,易玫.運用定義辨析,生成對“面積”的理解:“面積”課例研究[J].小學數學,2012(6).
[2]曹培英.返璞歸真:“角的度量”教學新探索[J].小學數學教師,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