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敬亞
摘 要:“教”和“學”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老師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達到更加全面的教學目標,那么,在新課改下如何實現“教”“學”創新就成為值得討論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和“學”;創新;措施
新課改常被等同于教材的改變和創新,這是一個認識的誤區,新課改并不是單單針對教學教材的一個改編,其核心是指對教學理念、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式的創新和進步,不再是強調知識的傳授而是注重多位一體的全面教育。教學本身就涵蓋了兩個內容,即“教”和“學”,前者的主體是老師,后者的主體是學生,完成教學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目的,但主要引導者還是老師。小學生的年齡決定了他們處在一個“不安分”的成長階段,他們愛動、愛鬧、愛搗亂,這些都是讓人頭疼的問題。但是,他們同時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還有極大的好奇心,這些是他們身上展現出來的珍貴品質,小學數學對于發掘和放大他們身上的這些優點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那么,下面就從“教”和“學”兩個方面實現創新的措施上來認識小學數學教學創新這一主題。
一、實現“教”創新的措施
(一)建立平等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氛圍
平等的關系可以加強交流,如果小學數學老師在教的過程中跟學生形成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改變傳統數學教育中老師權威的形象,給他們營造輕松的氛圍,那無疑會讓“教”變得更加有效。
比如,在人教版的小學教材中有比較這一內容,1比2小,10比9大,這看起來就是一個絕對的答案,但如果有學生認為1也會比2大呢?如果是一個傳統的、注重權威的老師,那么他一定會告訴學生,你的答案是錯誤的,學生也只能相信,并且不敢有疑問。相反,如果是一個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的老師,那么他首先要做的不是否定,而是詢問學生這樣認為的理由,畢竟學生可能見過兩個小孩就是比一個大人小,一個籃球還是比兩個乒乓球大等等,這些都是足以推翻1比2大的有力證據。以上所說的兩種情況都取決于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前者是權威的,后者是平等的,那么,長久下去,哪一位老師能更好地實現“教”的最終目標呢?答案不言而喻。
(二)嘗試多種方式,創造有趣課堂
數學本身是一門極具趣味性的學科,但現實是很多學生不喜歡數學,數學老師教得也很無奈。小學數學課堂應該重塑數學的趣味性,老師在教的過程中應當采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發現數學的趣味性,以此積極引導學生,更好地傳授知識,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比如情景創設的方法,在人教版的教材里面有100以內加減法的運算,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老師整節課都在講授運算方法,那么大多數學生都會分心,老師可以讓學生創設一個課本上的乘坐公交車的情景,然后計算上、下車人數的變更,這樣不僅讓課堂變得有趣生動,也可以以此鞏固老師傳授的運算知識,同時讓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
二、實現“學”創新的措施
(一)分組學習,重視合作
合作意識是當代學生特別欠缺的一個品質,下到小學生,上到大學生都是如此,因此,在小學階段就注重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非常重要。學習不應該是一個單一的內容,它應該包括知識和品德以及更多的積極方面,分組學習不僅可以增強同學間的合作,還可以讓他們在同齡人之間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比如,學習統計時,如何讓他們更好地學習,老師不妨把他們分成若干小組,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對班上自己小組之外的十個人的身高進行統計,然后合作完成一個統計圖,在上課時進行小組之間的交流。這樣的做法不僅使個人對學習內容理解透徹,同時增加了彼此間的交流,增進了同學之間的關系。
(二)加強實踐,強調運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數學知識并不是單純應付考試的學科,要讓小學生樹立“數學并非無用”的認識,就必須讓他們自己實踐運用,這樣才真正地學習到了知識。
比如,教材中有計算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這樣的學習內容,老師可以讓學生回家計算一個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表面,讓他們自己測量,自己計算,并讓家長檢驗結果,上課時再進行討論交流。這樣的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同時讓他們學會運用數學知識,感受數學這門學科的樂趣,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促進他們的學習進步。
小學數學的重要性不用強調,但除了看到考試中它的作用,我們應該看到的是數學本身更深遠的重要意義。小學數學教學的最終成果是由學生來反映的,比如淺層次的當下的考試成績,再比如更長遠的對于數學長久的喜愛和將來對于數學研究的興趣。但是,這個教學的過程則主要由老師來引導,“教”和“學”相輔相成,通過上述內容可以看到,不管是教,還是學,老師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數學老師任重而道遠,要實現更有意義的教育,必須不斷嘗試和創新。
參考文獻:
[1]白雪.分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J].教育, 2015(30).
[2]李權.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3).
[3]祝志玲.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學理論,2013(36).
[4]白玉萍.淺析小學數學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