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福良
摘 要:在學校教育課程中語文課程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語文學科是其他學科的知識基礎,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體。可以說,語文學科在學科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密切關注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發展,通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究;基礎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深知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占有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各學科領域中的重要性。教好語文學科是每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這個目標成了我教育工作的方向,在教學中我不斷研究探索,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收獲。
一、充分利用語文課堂主陣地,指導學生語文學習方法
新的課程標準以三維度來設計要求,首次把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提高到這么重要的位置上來,足以看清在語文學習中,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是多么重要。為此,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將教學的重點重新定位,把教學重點轉移到學生身上。抓好語文課堂教學成了語文教師教學研究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給他們創造積極有效的語文學習機會,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
如,在教學《別餓壞了那匹馬》時,在課程學習中,學生對課文中所呈現的謊言有了爭議,針對課堂所出現的狀況,我立刻改變了學習模式,將課堂變成辯論會。以“說謊言不對”和“說善意的謊言可取”作為辯論的主題,把學生劃分成兩個組別。課堂上通過雙方的辯論,正方、反方相互發表自己所持的觀點理由,學生把課本中善意的謊言理解得相當深刻,并能夠結合實際談到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也需要善意的謊言,這樣在保護了尊嚴的同時又解決了實際問題。這樣,教師真正把課堂探究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真正把課堂教學的重點落實在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之上,使學生在語文探究中掌握課文的主題,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
作為教師都非常清楚,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之后,他才有可能取得優異的學習效果。可以這樣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引發學生學習的良好開端。任何一個孩子都會對新鮮事物產生好奇,總想知道為什么,是怎么一回事,總想刨根問底。疑點一旦生成,學生就會渴盼得到結論,他們定會認真、專注、積極地去探究。
例如,在教學《落花生》時,我先請學生說說在日常生活中,見沒見過花生,花生都有哪些特點。學生回答:“見過花生。”“花生的味道很美。花生可以榨油。無論何等人都可以買它來吃;都喜歡吃它。花生從不炫耀自己,擁有心靈美,花生的果實長在地下。把果子埋在地底下,等到成熟,把它挖出來才知道有沒有。”學生知道得真多。這是我們從表面去感悟到的東西。你們想不想知道這篇課文的內涵,老師帶領你們去探求。”學生對課文充滿了探究欲,通過學習就會知曉課文蘊含的做人道理:做人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內心深處是不是真的美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注意小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因為學生手中的課本只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類型、方法或是一個結局,只是為學生語文學習提供的范例。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創新意識,帶領學生沖破課本的束縛,讓孩子們的思維在廣闊的空間任意發揮,激發學生思維的廣度,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例如,在學習《白楊》一文時,結合學生所見所聞生活中的白楊樹,透析白楊樹的生存條件、白楊樹的生長特點,再去自讀課文,挖掘課文作者是不是介紹白楊樹的這些東西?其真實的寫作內涵又是什么?學生通過對課文反復地品讀、體會、感悟,得出這里指的是作者自己,指的是自己的革命斗志與決心。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懂得作者借白楊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并暗示了讓孩子也去建設邊疆的心愿。
三、拓展學生閱讀的范圍,關注學生的閱讀期待
學生學習知識有一個理解、內化的過程,然后到運用的環節。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內化及運用,然后拓展學生閱讀的范圍,全面關注學生的閱讀期待。教師引導學生去誦讀課文,積累知識,拓展延伸,從而實現語文教學引路的真正使命。教師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準確把握學生的閱讀期待視野,充分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視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教學中還應依據學生的閱讀經驗及閱讀效果展示閱讀內容,與學生一起共同構建學生的語文知識體系。學生的閱讀期待視野,讓學生的主體地位有顯赫的體現,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得到有效升華。
參考文獻:
王惠琴.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教育實施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