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躍生
在現實教學中,如何上好“口語交際”內容,培養好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呢?通過不斷在教學實踐中摸索,我覺得如果只是簡單、機械地要求學生講、“命令”學生講,往往不能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其教學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究竟如何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下面簡單說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形式多樣,激活興趣
學習的興趣是對學習最有效的、最得力的催化和促進。做任何事情,只要有興趣,都會開心愉悅,愉快勝任。學習也是如此,快樂的學習不僅速度快,而且效果好。因此,我們必須運用各種有效手段,激活學生學習中的積極因素,產生學習興趣,達到更好的學習目的。
1.開設語文課前三分鐘演講
開設語文課前三分鐘演講,目的是利用點滴時間,鍛煉學生的口才。形式可以是詩歌朗誦、演講、講故事、說笑話、推薦精文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既讓學生鍛煉了口才,又鍛煉了膽量;既增強了說普通話的樂趣,又增添了語文課堂氣氛。
2.開展朗誦比賽活動
新課程標準中規定: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而實際中,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形成唱讀,未能注意節奏的停頓、輕重音的變化、緩急的速度,文章的感情表達不出來,朗讀水平未達理想。為了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培養學生的語感,除了放錄音進行示范外,還要進一步加強朗讀的指導,可開展朗讀比賽活動,提高學生朗讀文章的興趣。
3.開展互幫互助活動
一所學校,一班同學,總存在城鄉差別,城鎮的學生大膽,敢講敢說;鄉鎮的學生膽小,怕講怕說。在全校開展說普通話的活動,讓普通話成為學校的語言,消除怕講怕說的現象。還可開展互幫互助活動,結成互助組,讓普通話水平好的學生幫助稍差的學生,從而提高整體水平。
以上的一系列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興趣,讓他們在趣味中學習,學習中充滿趣味。相信山區的學生也一定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有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
4.激發探討爭論活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以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對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對有爭議的問題,當學生提出多種設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爭論,對于發散思維的結果進行比較,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地說出理由。如,在教學閱讀課第十一冊第10課《宇宙生命之謎》時,可以圍繞宇宙到底有沒有生命,開一個辯論會。正方的觀點是“寧宙中除地球外還有生命”。反方的觀點是“宇宙中除地球外沒有生命”。最后教師根據學生雙方的爭論進行總結:“宇宙是怎樣產生的?有外星人存在嗎?太陽什么時候會燃燒盡?人類能遷居到別的星球嗎……宇宙中有無窮無盡的奧秘,等待我們去探索?!边@樣的爭辯開放了課堂,解放了學生。學生積極參與,盡情發揮,在爭辯中發展思維,展示個性,也較好地培養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二、加強指導,做出示范,積極引導
為使口頭表達能力不斷提高,每次舉行口語交際活動時,語文老師首先根據要求做出示范,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有不少口語交際的題目,教師讓學生在發言前先擬好提綱,檢查后表揚優點,指出不足,然后再讓學生在口語交際過程中注意:內容要有重點,層次要清楚,說話語句要有分寸,從而在規范的引導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當然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不僅僅是單純的說話技巧的體現,同時它取決于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知識水平等因素,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體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將會更高,將兩個知識水平相當的人放在一起,當然思維敏捷、能言善辯的定受青睞。由此可見,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個人價值實現的需要。
三、重視評價
實踐之后的評價至關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機會,培養學生參與評價的意識,讓他們參與口語評價,從而迅速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對他們的評價主要看語言是否清楚明白,是否講究文明禮貌,交際的習慣是否正確等。既可以讓他們在小組內評價,又可以在全班共同評價。如進行全班范圍的辯論賽,由各小組推舉選手,學生擔任評委,既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有條件的班級,采用錄像的方式,把學生的口語實踐活動攝制下來,再回放,學生自己就能發現自身在口語交際中的不足。激勵性評價也是課堂上一項十分重要的評價內容。小學生正處在自信心逐漸增強和自尊心極強的階段,教師一句不當的言辭就可能傷及孩子脆弱的內心,所以當學生缺乏表達的自信時,當學生有一丁點兒值得稱道之處時,我們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激勵,通過發揮自身潛能,達到進一步提高其全面素質的目的。
總之,在現代素質教育的潮流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加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為今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伯奎.口語交際策略[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2]吳海燕.新課標下培養低年級學生口語能力的實踐體會[J].考試周刊,20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