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以及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出現,我國就業形勢也呈現出就業新常態。新常態下的就業工作將面臨更大的機遇與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分析探討就業工作的新特點、新問題,并提出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的新對策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新常態;高校畢業生;就業;新對策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步入新常態。新常態是“習式熱詞”之一。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就業形勢也呈現出就業新常態。研究經濟新常態下就業的一些新特點、新變化,并提出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的新對策,有利于促進我們經濟社會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一、新常態下就業工作的新特點
新常態不僅僅只存在于經濟領域,也存在就業領域,可稱之為就業新常態。就業新常態的“新”來源于經濟新常態,受制于經濟新常態。
1.新常態下新增就業崗位存在不確定性
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是就業增長的前提條件,在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降為中高速,并通過關停并轉、重組等舉措化解過剩產能等情況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數的增長幅度也就存在了不確定性,由此決定了未來就業形勢的復雜和難以琢磨。
2.技術性失業將貫穿新常態全過程
技術進步引起技術性失業。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科學技術應用到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智能機器人、互聯網、云平臺、大數據、3D打印等新科技也會廣泛滲透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些技術的應用,對就業最大影響就是先進的技術設備替代人工勞動,從而對勞動需求的相對減小就會使失業增加。
3.新常態下鼓勵創業將是就業常態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動力主要依靠創新驅動。首先,從中央和國家層面確立創業在就業中的地位,創業者也將迎來歷史性的機會和機遇。其次,融資難的問題有望破解。國家政策的扶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成熟,使融資難的問題有望得到解決。再次,出現了眾籌、P2P網貸等為代表的新創業模式。由此可見,鼓勵創業將成為經濟新常態下就業工作的必然選擇。
4.新常態下依托移動互聯網促進就業是主要渠道
移動互聯網是指互聯網的技術、平臺、商業模式和應用與移動通信技術結合并實踐的活動的總稱。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近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移動互聯網進入了全民時代。線上發布就業創業服務信息,平臺溝通互動,線下免費服務的創業就業“微模式”,表明移動互聯網與促進就業的結合正成為促進就業的新模式、新途徑,這是因為移動互聯網降低了溝通成本,讓溝通更便捷,有效利用了大量碎片化時間,實現高效、便捷、優質的就業服務。
二、新常態下高校畢業生現有就業渠道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就業觀念相對滯后
新常態下,大部分90后大學生沒有“先就業再擇業”的務實觀念,受“非大城市不去”、“非白領不做”等不良就業觀念影響,束縛于專業對口、就業城市、薪酬、單位規模、工作環境等一系列的條件限制,就業渠道就人為變窄了。錯誤的就業觀念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思想,阻礙著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大學生就業并不難,難的是找不到符合他們期望的“好工作”。
2.高校教育改革與就業市場需求的脫軌
高校教育具有超前性與滯后性的矛盾,專業學科的設置以及招生錄取的落實是高等教育的超前性。但很多大學生畢業前對社會一無所知,有的學生的所學專業,即高校的部分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的需求之間存在著錯位現象。畢業時所學專業已經落后于市場的發展和變化,已經無法適用市場需求,這就是高等教育的滯后性。
3.大學生就業能力與就業市場需求不匹配
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較弱是目前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有一部分學生沒目標沒計劃,不抓緊學習,導致專業知識結構與技能薄弱,人際溝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不強,沒有吃苦耐勞、拼搏進取的精神,由此,達不到就業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需求,導致就業渠道拓展困難。
4.學生創業能力與創業教育均偏弱
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創業的理念和行動都很強,大學生創業比例很高,相比較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就很低。在創業的大學生,受過正規創業培訓的又比較少,創業就業困難重重。大部分同學在創業大潮中只是袖手旁觀的“觀景人”。
三、新常態下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的新對策
1.培養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想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乃重中之重。新常態下,畢業生應有靈活就業、樂觀就業的態度。隨應鼓勵大學生放低標準,先從基層做起,先生存,再生活。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我培養,提高自身就業競爭力,將就業預期與國家需求相結合,尋求適應國家發展及自我培養的職業生涯道路。
2.將高校教育改革與國家需求相結合
高校教育改革應順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圍繞就業市場需求,進行專業調整和學科設置,培養高質量人才。緊跟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提高師資力量,注重素質培養,加強就業指導,進行學科設置調整,加強高校人才培養前瞻性,使學生符合人才市場的需要,更好地促進就業。
3.創業教育拓展大學生就業新領域
當前我國將自主創業看作是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增長點。高校應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為實現新突破,高校應切實做到:一是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樹立創業理念。二是幫學生打牢創業的基本功,使大學生有創業的資質;培養學生創業能力,使大學生“能創業”;開展務實有效的創業活動,提高其創業的能力。三是創建創業保障制,提供安全保障,使大學生放心創業。
4.創新訂單培養和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模式
當前我國進人了產業結構轉型期,高校為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可以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創新訂單培養和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模式,這是提高學生的就業保障的有效策略。校企聯合制定學年的培養方案。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實現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零距離”,既提高大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實操,又拓展了大學生就業渠道及創新就業機制。
綜上所述,新常態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一項系統的綜合性工程,需要政府、單位、畢業生等各個層面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開拓大學生就業新領域,探討研究就業新常態,及時、準確地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就業渠道,幫助畢業生更好地實現就業。
注:此文章為“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課題研究立項課題,立項編號是JRS-2015-1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