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福瓊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努力變化傳授知識的方法與技巧,讓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的激發出來,在教師留給的時空下動手、動腦,最終有所收獲。這樣也才能讓小學語文課堂變得和諧而生動。再說,教師把學習的主陣地完全交給學生,學生在獨立思考、探索、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就至圣先師自我展示與體驗的過程,便也能形成的完美的課堂,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動性;探究性;思維空間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活動過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啟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師生親密合作,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是每一個教師應該做到的。魏書生老師經常出差,但他所教的學生學習不僅沒落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得還可以,就是與老師平時的指導是有關的,一些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肯定與評價,在教學中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教師走向了學生,去欣賞學生的同時,還要善長于去賞識發現學生的優點,并經常鼓勵性的去與學生交流,還要對學生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予于及時、明確的肯定。對學生的欣賞要還給學生表述他們自己想法的時空,讓每一位學生都暢所欲言,還要想方設法擴大學生想法的“影響力”,讓學生得到更多人的欣賞,盡可能地豐富和拓展學生的精神生活,為課堂營造和諧的氛圍。
一、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最關鍵的是要確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觀:讓學生主動參與語文課堂學習,使之從被動走向自覺;教師重在設計和安排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使之從接受走向建構;務必尊重學生學習語文的個性特點,讓語文學習從“一刀切”走向“自由發展”。從課堂形式層面來說,一定要實施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語文課堂的自主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閱讀與寫作的學習方式,且是一種高品質的學習方式,是在學習者自我監控下完成一系列學習活動的一種學習方式。現代學習論認為,無論是最聰明的教學法還是最愚蠢的教學法,所有學生的學習都是自學,學習本身就是學生主體的成長過程、自我建構過程。其實老師在學生的自己的建構中,只起到一個促進、激發或是幫助的作用。學生的主體性學習,在課堂上一般情況下,歸納為學習的目標有學生決定、學習的形式由學生決定、學習過程由學生決定,并且對學習結果的反思歸納,也要由學生自己完成,才是最佳的狀態。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感覺到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或是發現者。其實實現小學課堂的自主性學習也正是源于對這一潛能的開發和需要的滿足。
二、課堂上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
對于一個小學語文老師,我們對語文的教學應該都有過很多的反思或是想法,也努力作過一些思考或探究。在這里我們不妨來先看看語文學科的基本特征。就從語文的性質上來看的話,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同時也是情感性的多重學科;從語文的教學內容來看,語文是包括了聽、說、讀、寫這些方面。于是,對小學語文課堂的設計上也要考慮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方面得到一定的發揮,即要留下足夠的時空給學生去完成聽說讀寫的環節。在現實中,不少老師對這一點的認識是不夠的,不少人認識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夠,讀不懂、理解不到位,于是自己就全包了,面面俱到地把相應的知識和盤托出,還叫學生一安不少的寫好在本子上。其實,這樣的小學語文老師就成播放機,學生就成了錄音機和寫字機。這種小學語文課堂,學生怎么會喜歡呢?這樣的老師學生也是不喜歡的。其實我們語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靠自己充分的去感悟或是訓練來獲得,或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感悟,于是學生在完成感悟的過程中教師就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長久以來,不少語文教師習慣了灌輸式的傳授知識,生怕學生不懂,這樣的教師其實是十分辛苦的。學生沒有動腦、動手的機會,教學就成了單一形式,不再是雙邊活動了。于是在實踐中,教師要讓學生靜靜的思考,同桌去溝通交流,小組內要充分去探索知識。學生也要獨立的先思考,才與同學去交流學習的結果,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三、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索思考的機會
我們知道,在教學的實踐中,教師要盡量考慮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性,記學生自己在一定在時空中去探索思考問題,來激發他們的學習進步后的成就感,并為以后去探索新的知識產生積極的影響。于是我們教師就要想法設置一些必要的教學情境,來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產生其學習的興趣。如,有教師在教學《狐假虎威》一文時,問,你們見過真正的考慮嗎?它的脾氣如何?如果有一天,一只狐貍和一只考慮走在了一起,你想會發生些什么呢?大家先思考,并同組商討一下。不用說,學生多數會說,一定是狐貍害怕考慮,因為考慮會吃它。教師抓住時機引導,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只狐貍被吃了嗎?這時,學生的學習欲望會被調動起來,產生一種強烈的好奇感,最終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四、多形式的教學形成和諧課堂
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來說,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各方面的因素決定,小學生的學習狀態都不會太好。于是我們教師只有遵循小學語文學科的規律和教育規律來教學,即從學生的年齡、心理成熟度和特征上來引導學生,努力讓學生愿說、想學,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傳統的一些教學方法,該摒棄的一定要舍得去年。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在自己的教學課堂中,要變著花樣來教學,變著花樣來引導學生,盡量養活機械式的程序,一切從學生興趣培養上著手。教師要善于把一些深奧或空洞的知識,用趣味性的形式在學習中傳授給學生。在教學的實踐中,可以把教具弄得新穎一些,也可以采用謎語、游戲等形式來教學,最終達到盡可能的讓學生主動走在學習的道路上業。如,有老師在教學作文課,要寫一篇《秋天到了》了文章,他先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看看動物、植物、天氣等等與以往有些什么變化,還有人們活動也有哪些變化,最后引導學生抓住秋天景、人、物的特征來寫,學生就覺得有寫的,可以寫的事也多,完成起來就有興趣,且完成的效果也很好。其實,這正是學生通過各方面的觀察,學生有了想說的話,才可說、可寫,積極性才高起來。此外,課堂上還可以采用課本劇表演、“記者招待會”、講故事比賽、配樂朗誦、多媒體課件演示等多種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章海霞.構建和諧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研究.學周刊.2011年第20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