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滿英
我時常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我們以往稱講課精彩的是好老師,所教班級優生多、優良率高的就是好老師。但是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我對好老師的看法有些改變。我想評判好老師的標準不是教出來多少好學生,而是改變了多少“差學生”,只有讓“差學生”評價你是一個好老師,那么你才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我認為現代教育形勢下,一名好老師應該是懂得理解、尊重和解放學生的。
一、理解學生
一個好老師,首先應該能夠了解學生,了解學生才能理解學生,理解了學生才能教育學生,這是我對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的理解。
很多老師總是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總是責怪學生笨、懶、反應慢,要知道每個學生的心智成熟度是不一樣的,我們要靜下來、慢下來,等等他們,改變自己的心態和方法去試一試,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獲。
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天,一位年輕媽媽照往常一樣準備帶四歲的女兒去逛商場,可是女兒怎么也不愿意去。媽媽很奇怪,商場那么熱鬧,商品琳瑯滿目,小朋友應該都愛去啊,可是今天孩子怎么有抵抗情緒呢?媽媽百思不得其解。又過了幾天,媽媽又帶著女兒上街,女兒鞋帶松開了,媽媽蹲下來幫女兒系鞋帶。當媽媽蹲下來抬起頭一看,發現以女兒的高度,只能看到大街上無數條腿在擺來擺去,除此什么也看不到。媽媽頓悟為什么女兒不愿意去商場了,原來站在女兒的角度只能看到“腿”,實在沒有樂趣,原本有趣的東西失去了吸引力,久而久之,孩子抵抗了。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我們的教育,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蹲下來,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的高度去理解孩子,在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心智成熟度的基礎上去傳授思想、傳授知識呢?這樣學生更樂于接受,激發興趣,才不會抵抗學習、抵抗老師。 有幾句話我覺得說得很好:蹲下來,把握教學的起點;慢下來,關注學習的過程;靜下來,聆聽花開的聲音——教育,靜待花開。
二、尊重學生
《世界知識畫報》曾刊登過一張希特勒的小學畢業照。希特勒在合影時站在最后一排,照片上有說明——他為什么站最后一排。原來拍照的位置按學習成績安排,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坐在前排教師身邊,成績差的往后排站。而那個11歲的希特勒是成績最差的學生,所以站在最后一排的一個角落。
我不知道希特勒是否懷恨過自己的小學老師和同學,但我相信他不可能忘記自己所蒙受的恥辱,這一屈辱在他“二戰”中對人類犯下的罪行起了什么作用,未必沒有思考價值。
仔細想想,童年的經歷,與老師、同學的關系,是我們一生都磨滅不掉的記憶與感受,有感恩、有快樂,也有厭惡、有仇恨,所以我們老師要努力給學生一個美好的童年,在學生心目中留下幸福快樂的印象,我們要懂得“把每個學生都當人看!”
好老師要有這樣的使命感、責任感——對“后進生”要特別關注,包括像希特勒這樣的學生——有點古怪、偏執、學業成績不良甚至有些缺憾、經常頂撞老師的學生特別予以尊重。一個鄙夷的眼神、一句脫口而出的諷刺、一個不耐煩的揮手——任何一個不小心,都可能傷害學生的自尊,扭曲他們的心靈,在他們小小的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以人為本,核心就是對人的關注、對人的尊重及對人的關愛。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古靈精怪的思維,不打擊,正確引導;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不訓斥,耐心指導;尊重學生人格,不諷刺,多鼓勵。教師以平等、熱情、誠懇的態度面對每一個學生,為師生之間的交流創造一個寬松、平和的環境,讓學生敢于敞開心扉,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能真正做到共識、共享、共進,才能讓教育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切實達到教育目的。
三、解放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解放下半日”的教育思想,即學生每天下半日是自由的,下午是屬于兒童的時間。這個時間,既可用來發展學生興趣、愛好,也可用來休閑、游戲、玩耍、運動,讓學生從自己的活動中學到知識、體驗快樂。
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的知識都來自老師、來自學校的話,這個學生是不可能有很大出息的。相反,如果在學生的腦子里面,學校老師教給他們的知識占其所有知識的一小部分,這個比例越小,這些學生將來肯定越了不起。也就是說他們自己通過實踐探索學到的知識要比學校老師教給他們的要多得多,這些學生將來肯定更有出息。沒有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說:“我所有的知識都是老師教給我的!”所以,一個了不起的老師應該明白:你不能占據學生學習的全部時間,一定要“解放學生”,正如陶行知先生倡導的: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中解脫出來;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去操作、去實驗。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使學習成為和生活緊密聯系的活動。
有句話說得好,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浮躁。是啊,教育是一個最不能急功近利的事業,我們教育工作者要耐得住性子,平和心態,做一個理解學生、尊重學生、解放學生的好老師吧!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合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