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嫻清
一、引言
西方教育界認為,提問是思考的開始,思考越深入,越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我們的課堂存在著一個普遍的現象,由于教師怕“誤事”,怕“費時”,不敢放手讓學生質疑,提問成了教師的專利,學生的思考被動、機械,教師又難以捕捉到學生真正疑難癥結之處,教學沒有針對性。由此可見,鼓勵學生質疑成了一種有效的教學措施和學習方法,是課堂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那么如何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在這方面教師可著力做好以下幾個工作。
二、營造寬松的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
小學生正處于一種“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狀態中,他們不能很好地掌握提問的技巧和方法,再加上處于“師道尊嚴”“眾目睽睽”的緊張氛圍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提問不成,反而成了老師和同學的笑柄,久而久之,他們便以不惹麻煩為由,拒絕提問。因此,要讓學生養成愛問的習慣,就應先讓學生擁有質疑的自由感、安全感和愉悅感。
1.留足“時空”,讓質疑成為可能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操縱著每個教學環節的“收”與“放”的度,想誘發學生多發問,教師要消除心理負擔,大膽放手,鼓勵學生自由質疑, 時時處處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傳遞給學生親切、信任、友愛的情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懷疑、質疑,闖闖知識的“禁區”。
2.積極回應,讓質疑得以繼續
教學中,教師要妥善對待學生的質疑:學生心生疑團時,教師應用信任的目光注視他,鼓勵他們大膽說出疑問;當學生疑問模糊或表達不清時,教師應耐心引導,和學生一起理清問題的思路,抓住關鍵處提問;當學生的疑問有偏差時,教師不能加以嘲笑,應肯定其敢于質疑的勇氣,讓他們在同學面前不失面子,這樣才能有后續的質疑。當然,學生的疑問,教師不能只停留在一味夸獎的懵懂層次,應給予評論、回答。教師要評論其提問的角度對否,問題價值的高低,給學生質疑一個正確的方向,相信只要教師的語言婉轉、中肯,學生是樂于接受的。教師應及時回答他們心中的疑惑,即使某個問題不便于回答,也應做出說明。學生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天性,教師只要注意保護他們的好奇心,給予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擁有滿足感,相信學生會敢于質疑、愛上質疑。
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樂于質疑
所謂“疑出有因,觸景生情”,熟悉的情景是激發學生質疑的動力、搭建學生質疑的橋梁。故而,教師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借助于生動的問題情境來呈現,在學習內容和求知心理之間不斷制造矛盾,以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助燃學生心中的疑火,促使他們產生躍躍欲試、一吐為快的迫切心理。
1.尋生活知識之原型
數學知識應用廣泛,利用其生活原型創設問題情境更能喚起學生的親切感、真實感,繼而產生迫切的質疑愿望。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可以展示三種形狀(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行駛的場景,司空見慣的生活情境換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產生疑惑,從而提出問題請求幫助,慢慢地去揭開圓“一中同長”的面紗。
2.融枯燥知識于生動活潑
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的特征,把枯燥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的故事、游戲、競賽等形式,為打開學生問題的“閘門”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教師可以用競賽的形式拉開新課的序幕:“咱們比比看,誰能更快找到含有‘3因數的數?”在事實面前,學生會產生疑惑,激發起求知欲。
3.置平淡順利為矛盾沖突
利用小學生“好勝、不服輸”的性格,故意設置思維上的障礙,激起學生心中的疑團。如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教師先出示“26+3”等不進位的題目,再出示“ 26+7 ”,此時學生被“卡”住了,思維產生了障礙,而障礙也激起了學生心中的重重疑問。
創設問題情境是一種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其方法多種多樣,但不管怎樣,教師必須做到在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上“挖地三尺”,因“材”而異,相信在精妙的問題情境下,會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指導質疑方法,讓學生善于質疑
小學生由于閱歷與經驗不足,僅靠敢問、想問的沖勁還是不夠的,如何才能一針見血地找出實質性、關鍵性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向學生提示尋找問題的角度和質疑的方法。
1.言傳身教,作出示范
小學生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教師提問的角度、表達方式甚至說話的口吻,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因而,教師的問題要科學設計、精心安排,注意向學生傳達思考的方式和發現問題的方法,引發學生模仿、思考,學到質疑的本領。
2.旁敲側引,尋找方法
(1)在知識的“來龍”上找。如果學生對“知識點是在哪些舊知識上派生出來的,為什么能夠這樣做?它的依據是什么 ?”這些問題模糊不清,就可以趁機發問。 如《圓柱的體積》一課,如何將圓柱體變成長方體?圓柱體與拼成的長方體之間有哪些聯系?為什么會有這些聯系?一連串的疑團可以促使學生尋找連接新舊知識橋梁的途徑。
(2)在知識的“為什么”上找。如果對某個問題“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搞不清或說不出來時,就可據此提問。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時,可質疑:為什么要用兩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用其他的數可以嗎?
(3)在知識的“去脈”上找,如果學習某知識點時不了解它的作用,也一樣可以提問,在這里特別要說的是,鼓勵學生質疑教師與教材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3.依葫蘆畫瓢,學會表達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也是學生展示自己思維困惑的主要手段。可是,許多學生在質疑時,往往心中存有疑團,卻表達不出來,或言不由衷、辭不達意。在該情況下教師要采取誘導、修正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說出自己的疑惑,而且可以就一些實例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讓學生依葫蘆畫瓢,直至掌握技巧。如 :
(1)追問法。在某個問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順著其思路對問題緊追不舍,刨根問底,其表現形式為“為什么……?”
(2)反問法。根據教材或教師所講的內容,從相反的方向把問題提出來,其表現形式一般是“難道……?”
(3)聯系實際法。對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可以借助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打比方,從而闡述疑惑。
五、結語
當然,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透徹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筆者希望就以上的論述,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與同仁攜手共進。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逸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