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滿清+姚順民
摘 要:對有過錯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很有必要,但老師如果使用不當,會嚴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采取容易讓學生接受的、行之有效的批評方式,使學生正確認識錯誤并改正,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素質教育;直接批評;間接批評
素質教育作為當前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對實現現代化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一顆愛心實施微笑教育。然而微笑教育不是萬能的,有時對學生施以適當的批評是必要的,挫折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學校教育中,部分教師堅信“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人才”,于是時時刻刻盯著學生,強制學生按指定的路線走;成天板著面孔教訓人,當學生稍有冒犯時,便威嚴相加、聲色俱厲。這樣只會使學生敬而遠之,在某種程度上雖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它是以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為代價的。盡管教師用心良苦,學生也不能領會其良苦用心。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因素,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質教育特別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不會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身體條件以及家庭背景等有所偏袒。
二、素質教育下直接批評
直接批評即直呼其名或直言其事。這是一種極為嚴厲的批評。教師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學生就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和教師當面頂撞,致使課堂中出現尷尬場面。因此,一般不宜采用。教師即使不得不實施這種批評時,也應注意三點:
(1)把握準事實根據。直接批評的對象都是調皮學生。這類學生對老師的批評都有一定的心理戒備。因此,老師絕對不可貿然行事,事前必須將學生違紀情況調查清楚,秉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絕對不能將學生的錯誤夸大或帶有主觀臆測成分。教師若批評學生不公正,不能一視同仁,甚至錯怪了學生,就容易引起學生的不滿,進而頂撞老師。
(2)寓心誠于語善之中。批評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刺激,直接批評對于被批評者本身就是一種刺激。老師若再語言尖刻,態度生硬、粗暴,對學生批評過火,或者不看時機、不分場合地批評,讓學生感受不到老師的誠意,就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把心誠寓于語善之中,把“苦口良藥”做成糖丸膠囊,讓“逆耳忠言”變得順耳些,能造成一種熱烈親切的氣氛,有助于學生接受批評。
(3)尊重被批評者的自尊心。教師要善于分析和掌握學生個性、心理特點,因人施教。切中其思想要害的批評,學生才會心服口服。教師要特別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善于選擇有利于學生悔過認錯的教育時機,采取和風細雨、以理服人的方式,耐心細致地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在自我愧疚、自我譴責的心態中接受教育和改正錯誤。
三、素質教育下間接批評
間接批評即不挑明事情端倪,委婉地針對學生的不良表現進行勸導。間接批評有兩種形式。
(1)暗示批評。根據學生的不同表現,準確適度地使用暗示批評,常能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暗示批評常用的方法有:①對比反襯式,通過表揚大多數學生的優點,映襯出少數學生的缺點,造成積極進取的心理氣氛,促使少數學生改正錯誤;②激勵鼓勵式,肯定學生的某一方面,以此作為突破口,指出其不足之處,這是一種寓批評于激勵之中的批評方法;③旁敲側擊式,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不直接點出來,只從側面敲擊,使其注意。巧妙地運用這種批評方式,觸動學生的“興奮點”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平常說的“響鼓不要重錘”就是這種批評方式的典型運用。
(2)對比批評。通過比較,形成鮮明對照,打破心理平衡,使學生在聯想中增強自我意識。對比批評主要有兩種方法:①反面引例,正面批評。引用報刊上的反面典型,認真剖析其錯誤的根源和由此帶來的嚴重后果,進行正面批評,使學生產生心靈震動;②正面引例,反面批評。這種批評更適用于愛面子的學生,尤其是女生。批評方式主要使其在榜樣力量的感召下,產生相形見絀的心理效應,收到批評教育的良好效果。
總之,我們并不一概反對服用“苦口”的“良藥”,對一些特殊學生,還非得用“苦藥”;我們也并不主張根絕一切“逆耳”的“忠言”,對某些頭腦發熱、易于沖動的學生,須用一些逆耳的話,觸及靈魂,恢復理智。但無論哪一種批評方式,都要適時適度。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應清楚和深入地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性,努力追求批評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孫立春.素質教育新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2]張 婷,張燦燦.第一線老師的“批評經”[N].中國青年報,2001-04-17.
[3]王德春,等.神經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 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杜滿清 湖南省新邵縣新田鋪鎮中學;姚順民 湖南省新邵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