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碧霞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們越來越看重對學生數學核心價值的培養。文章主要從我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具體的解決策略進行深入的探討,為教學同仁提供參考。
關鍵詞:簡約教學;小學數學;核心素養
在新課程改革推動下,核心素養教學逐漸被小學數學教師關注。核心素養的建立,是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內涵和技巧與方法,并在不斷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將其運用到生活當中去,做到學以致用。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充分遵循學生的性格特征,結合教材內容合理地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以此來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與生動性,更好地貼合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而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數學教學的目的。
一、我國小學數學教育課程設置現狀
1.數學理論教學課程設置的隨意性
目前,我國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課程教學計劃都不完備,與數學教材內容相關的高等數學知識內容攝入量太少,缺乏統一的教育標準,在內容的設置上出現隨意、不合理的現象,具體表現為:其一,小學數學的部分教材大多只是借鑒了社會上一些綜合類教育的做法,為其開設了以工科或經濟學為主的高等教育課程,從而降低了學生對數學課程教育的準確認知。其二,小學數學教學課程內容安排有較大的重疊部分,導致課程設置內容難度較大,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困難,尤其是部分小學甚至出現了與小學教育階段并沒有太大聯系的“高等代數”“數學分析”等課程,給小學生帶來了過多的學習壓力[1]。
2.實踐類課程教學的不完善
實踐素養是考量一名優秀教師是否具備綜合能力的一項必備技能之一,它不僅與現實的教學內容聯系密切,而且直接影響著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實際聽課效率,充分展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之所在。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設實踐類相關的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從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學校開設的實踐課程較少,教師的實踐指導相對也少。因而,學生在缺乏相應實踐經驗的情況下,嚴重地影響了其對數學知識的有效理解,從而降低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具體實施策略
1.在課堂上融入價值觀的教育
作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不僅要在教學課堂上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更要時刻充當起為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積極引導者。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一切新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理,并開始在生活實踐中逐漸養成了一定的思想觀念和是非判斷,如果此時沒有教師與家長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必然會影響學生對正確事物的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數學教師要將價值觀養成教育適當地融入教學任務里,并作為一項教學重點去完成,學生也能在不斷學習中潛移默化地、逐漸地對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時,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適當引導學生要勤儉節約,不能鋪張浪費,要讓學生從這一階段開始就養成良好的消費觀,以此來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2.弘揚愛國情懷,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數學教師在進行教材內容講解時,要以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以及實際接受能力為前提,通過相關課程的學習不斷地開發出人文資源,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提升學生的核心人文素養[2]。例如,在學習“統計學”這門課程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學生完成調查本市城市中空氣質量的統計。教師可以采取分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配合完成。在統計完成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來說出對統計結果的看法。學生們在實踐調查中發現,本市環境存在較大的污染,從而提升學生愛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在此期間,教師要發揮出引導的作用,告訴學生我們生存的家園是需要大家共同來維護的,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等,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3.傳承教學文化
小學數學教學有著博大的內涵文化,在數學教育領域中,教育學家一直把數學同邏輯思維相聯系。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想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就要做到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對數學文化的認知,提升學生的數學文化內涵。例如,教師在講解《圓的認知》這一單元時,可以結合語文相關的知識,向學生講述圓的基本含義,引導學生去想象生活中有關圓的圖形,圓可以是紅彤彤的太陽,可以是陽光下金燦燦的向日葵,可以是李白心中思念故鄉的一輪明月等,以此來激發出學生豐富的聯想力,增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數學的課堂上感悟到更多的數學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感受數學本身散發出的魅力,讓數學知識回歸本真,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給學生一門專業知識、一種學習技巧,更要借助數學教育來讓學生對身邊的事物有一個全新的看法,獲得人生價值觀的感悟。因此身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實踐教學中將素質教育當中的育人功能發揮到極致,從而促使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育得到全面的升華。
參考文獻:
[1]黃 鋒.以“問題”為核心,構建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模型[J].文理導航(下旬刊),2014(18):8.
[2]馬云鵬.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價值[J].小學數學教育,2015(9):3-5.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梅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