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堅
總有一些影片,如《音樂之聲》《阿甘正傳》等會被人一次一次地欣賞,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是什么讓這些經典電影扣人心弦、百看不厭?我們感受對比一下,不難發現,讓好電影扣住觀眾心弦的關鍵,正是其內在的節奏。經典好電影,無論是畫面語言上、情感表述上、時間處理上、空間鋪排上,都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從而讓我們的感受電影的張弛有度、疏密有致、動靜相宜。由此我想到,品德課堂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如一出電影,有著自身的節奏感,只要掌握好語言、情感、時間、空間上的節奏,同樣能使其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就如一部經典好電影,讓人身心愉悅、回味無窮。
一、掌握語言節奏,因文而變
教師的教學語言修養不僅是衡量教學水平的標準之一,而且是提升課堂效率的有效保證。那么具體到品德課堂的教學上,如何掌握好語言節奏呢?
(1)結合內容本身,注重音調的抑揚頓挫。單一的音調容易讓學生產生乏味感,如果根據教學內容,或高或低、或輕或重地讓聲調變化有致,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感和積極性,能輕易地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品德課本身就是一門生活德育課程,其內容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充滿情感的,教師應充分把握好這一特性,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的輕重、高低、快慢和停頓,來展現課堂語言的魅力,從而讓學生受到感染、鼓舞和教育。比如,我在講授《沿著江海走下來》這一課中,深情地向學生朗誦了書本關于長江的擬人化自述:“當我穿越大山,沖破峽谷的束縛(高、快),把人們安全地送到湖北省宜昌市時,終于(停)長舒了一口氣,我舉步漫游(慢),開始廣交朋友。”這樣一來,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很快便在抑揚頓挫的朗誦聲中,體會到了祖國河山的壯美,愛國之情和自豪之感也油然而生。
(2)結合備課過程,注重語言的精雕細琢。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語言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即要求文辭簡練,但意義豐富,所舉事例要簡單,但昭示的思想深遠。上品德課亦如行文一般,要達到這樣的行文境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要注重語言的設計和錘煉了。例如,我在《我們生息的國土》一課中,備課時設計了以席慕容的詩為導入:“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簡練的語言加上深情的吟誦,讓學生一下子產生了共鳴。此外,備課時可多挖掘膾炙人口的流行語言,使學生能深入淺出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如在《購物的學問》的備課中,我搜集了一些關于合理消費的口號——“只買對的,不買貴的”“量力而行,量力購買”,等等,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在備課時已精心構思、精雕細琢。
總之,品德課堂的語言,需要結合學科內容本身和備課過程,為文而變,才能真正展現課堂的語言節奏之美,使學生如沐春風、悅耳悅心,從而形成高效的課堂。
二、調節情感節奏,因情而遷
(1)應注意感情強弱的變化。總體而言,情感的強弱要與所授內容的情感相吻合,對于不良的習慣和行為,當怒則怒,對于優秀的品德和事件,當喜則喜。通過涇渭分明的情感是非判斷,最有效、最直接地幫助思想尚處于懵懂時期的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要注重各種情感的點撥和渲染。孔子云:“親其師,信其道。”在品德課堂中,通過情感上的點撥和渲染而建立的良好師生的氛圍,比起生硬的知識傳授要有效得多。針對學習內容而言,我們教授《尋根問祖》這個單元時,對祖國的偉大文明多了一分自豪之感;教授《地球真美麗》這一單元時,對我們可愛的地球多了一分愛護之心;講授《土地養育著我們》這一單元時,對我們的土地多了一分感恩之情……針對課堂學習中學生的表現,對于不夠積極的學生,多一些喚醒之情;對于正確回答問題的學生,多一些愉快之情;對于沒能回答上問題的學生,多一些激勵之情。師生的情感,在溫馨的課堂中得到很好的交互和流動,從而讓學生更易于與老師產生思想的共鳴。
綜上所述,教師在品德課堂中,通過情感的強弱變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情感的點撥和渲染營造溫情的課堂氛圍,讓情感不囿于生硬的知識和信息的傳遞,而是隨情而遷,在師生間自由流淌,從而讓學生在自然、愉悅的情感節奏中,領悟到其中的道理,起到情理相通的良好效果。
三、控制時間節奏,因時而異
眾所周知,品德課堂中教與學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點撥,學生感知、感悟的過程。《學記》中:“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故此,筆者認為,在品德課上,應將更多的教學時間和精力放在如何讓學生獲得更多、更好的感悟上,因而品德課堂的各個環節,不應是“平分秋色”的。通常說來,導入環節不宜過長,我會根據內容的不同,或誦讀詩歌,或播放視頻,或展示圖片,利用簡潔的過渡性語言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和啟發。在學習環節中,教師應安排好先講什么、后講什么,哪些需要展開詳細講,哪些可以一帶而過。再者,對于一些事件或熱點討論,不要擔心“鬧哄哄”的場面會難以掌控,反而應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盡情討論。我在《我們生活在一起》這一課關于下水道堵了怎么辦的討論中,就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討論、發揮。在南方,雨季會常出現因下水道堵了而無法及時排走雨水的情況,許多學生都經歷過,于是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學生們各抒己見,出謀劃策,不僅進行了四人小組的討論,還派代表發表意見。在這個時間充裕的討論過程中,學生們生發出各種感悟,沒有標準答案。到這里,我并沒有草草收場,而是利用好最后幾分鐘的時間,對學生們的感悟進行總結,使他們的情感得到了升華,從而達到了應有的教學效果。
中國畫的構圖技法有云:“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也形象地總結了品德課堂上控制時間節奏的技巧。比如,在討論、練習等環節,盡量放手騰出足夠的時間,做到“疏可走馬”;在教師教授、直觀展示等環節,盡量濃縮其精華,做到“密不透風”。課堂時間節奏的把控,并無定法,要因具體課堂時間節點而異,張弛有度,才能形成和諧優美、愉快身心的時間節奏。
四、擴展空間節奏,因地制宜
品德課程是一門生活實踐課程,只有有效地擴展其空間節奏,讓品德課程學以致用,才能多方面提升品德教育的力量,讓學生情感內化為道德行為。
(1)從自然環境入手,拓展品德課堂的空間節奏。如在《地球真美麗》這一單元中,我就近取材,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走進學校附近的萬畝果園,學生們在聽覺、視覺、觸覺、感覺等方面真切地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以及探索大自然的樂趣,從而更懂得珍惜地球、愛護環境。
(2)從人文環境著手,拓展品德課堂的空間節奏。在《生活中的你、我、他》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我結合學校手工課程的內容,讓學生們帶上在手工課上做的珠花、十字繡、手工紙巾盒等小制作,到社區的敬老院,作為小禮物送給老爺爺老奶奶。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學生們不僅感受到了和睦、溫暖的社區關系,還體會到了與大家分享自己勞動成果的喜悅,并從中培養了孝敬老人的傳統美德。這就是我利用學校附近人文環境,有效拓展品德課堂的空間的很好例子。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藝術。”品德課堂上只要從語言、情感、時間、空間四個方面把握好課堂的節奏,定能扣住學生的心弦,讓師生在課堂中一同演繹快樂的教學篇章。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有效教學叢書)[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牟春花.案例教學中的課堂節奏把握[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4(11).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侖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