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雄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小學階段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教學目標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總結,我認為要從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鉆教材、研學生,精心備課
一方面,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和教法。《品德與社會》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師拿到教材后,要熟知教材的內容體系,弄清楚各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掌握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合理使用教材,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法。例如,我在教《各種各樣的商店》時,通過認真研究教材后,發現教材內容涉及百貨商店、專賣店等,與學校周圍的市場環境非常吻合,于是我就確定了以學生實踐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去商店、超市、市場進行活動體驗,并出錢讓學生挑選、詢價、購買一些學習用品。這種走出課堂重視學生實踐感受的教學方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非學好。
另一方面,教師要認真研究分析學生。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置、教學方法的選擇,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教師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他們充分利用好學習資源;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從而設計好有效的學習方式。例如,我在教《我們是鄰居》這一課時,因班上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且居住分散,有的學生家里單門獨戶住在山區,家里根本沒有鄰居。于是我在“學會正確處理與鄰居的關系”的教學目標基礎上增加了“學會正確處理與鄰桌的關系”的教學目標,且根據教學目標的完善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補充和調整,教學效果就更好了。
二、樹立開放的品德課程觀,創設符合學生成長的教學情境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必須擺脫“說教式”的教育模式,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根據學生的成長需要組織教學活動,創設符合學生成長的教學情境,積極引導學生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通過這一過程獲取對社會、對他人的認知和感受,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例如,我在教《無聲的朋友》這一課時,是這樣引入課題的:“小明是四年級的學生,昨天輪到他值日,小明很負責地把教室打掃干凈了,準備回家。走出校門時,卻發現最后一班公交車開走了。眼看天色已晚,怎么回家呢?剛好校門口有個電話亭,小明掏出錢趕緊給媽媽打了個電話,20分鐘后,媽媽把小明接回了家。同學們,你們說是什么幫助小明讓他聯系上了媽媽渡過了難關?”學生齊回答是公用電話亭。老師就說:“公用電話亭是為我們服務的,是我們生活中的好朋友,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無聲的朋友》。”然后我把學校周邊的公用設施、公用設施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公用設施遭到破壞后的惡果等內容以課件的形式原生態予以播放。學生看完視頻后,接下來老師便將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公用設施?愛護公用設施應從哪些方面做起?小組充分交流討論后,教師再要求學生拿出彩筆和紙,把自己最喜歡的公用設施畫出來,畫好后與同桌交換“禮物”,在交換“禮物”的同時還要向同桌介紹自己畫的公用設施的用途。這種開放且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教學情境創設,不僅有利于學生接受和認可,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愛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以生為本,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個性發展,強調探究式和研討式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嘗試著自己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種學習方式和課程觀的改變,決定了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學生觀,努力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徹底走出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統帥”、學生是“士兵”的誤區;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和成長的引路人,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例如,我在教《我們要做最棒的》這一課時,當進入“我為班集體提建議”這一教學環節時,有個學生站起來說希望老師不要占用同學們的休息時間講解題目。話一說完,同學們都瞪大眼睛看著我,以為老師會板下臉來對那個同學狠狠地進行批評。我稍許思考了一下,臉帶微笑誠懇地對學生說道:“老師接受你的批評和建議,以后一定不占用大家的休息時間。”我的話一講完,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從此以后,一到課余休息時間我經常找學生聊天,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與學生一起游戲,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這種以生為本的理念和民主、平等的與學生相處方式,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品德教學的有效性,進而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形成。
(作者單位:湖南省資興市東江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