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小勇
我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已有26年,致力作文教研教改,大膽嘗試“快速作文”“ 創新作文”“興趣作文”等課改新模式。一直以來,我深感學生作文缺乏生動性,缺乏打動讀者的亮點,語言干枯,毫無神采,很難具體形象、生動傳神地描述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不會靈活運用修辭手法。基于此,我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對如何提高小學生作文語言的生動性進行探索。
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寫作興趣
黑格爾說:“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想象的活動。”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寫出生動的文章,就必須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那么,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呢?
1.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升想象力
眾所周知,閱讀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僅能豐富語言詞匯,而且能培養想象力。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編的文章有語言生動、文質優美的散文,如《春》《天山之夏》;富有文化內涵的寓言神話《夸父追日》《女媧補天》;有充滿情趣的童話《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有語言凝練、情感豐富的詩歌《送孟浩然之廣陵》《春日》,等等。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應注意結合教材充分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想象,并結合小練筆訓練。另外,教科書中還有不少課文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如《狐假虎威》《烏鴉和狐貍》等,教師就要利用這些文章,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地進行續寫……
除了課內閱讀,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我在班上要求每個學生每期拿一本不一樣的課外書來,這樣班級的圖書就會越來越多,讓學生在班上相互傳閱。為了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我在班上給學生創設交流展示的平臺,每周開展一次講故事比賽或談讀書體會活動。
2.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發展想象力
教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細致地觀察事物,如用眼去看、用耳去聽、用鼻去聞、用手去摸等,去全方位感受。例如,三年級上冊作文訓練中描寫一種花。我就布置學生先認真觀察喜愛的某種花,教他們觀察花及花瓣的形狀、顏色,聞一聞花香,并觀察蜜蜂、蝴蝶在花叢中飛舞的情景。這樣,孩子們在仔細觀察中,想象的翅膀自然展開了,于是,在作文中就創造出許多優美語句“桃花的樣子很可愛,有的像太陽,有的像煙花,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桃花有五個花瓣,一層一層的像小朋友手牽著手”“聞著桃花香味,好像自己也是桃花了,風一吹,我仿佛與桃花一起跳舞”……
又如,五年級作文訓練寫《身邊的老人》,我先布置學生在家里仔細觀察爺爺奶奶頭發、臉部、雙手等外貌特點以及體態、說話表情及動作。于是,學生創作了許多傳神的語言“布滿老繭的雙手,像枯樹皮一樣粗糙”“爺爺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線,眼角的皺紋像水面上的波紋”“奶奶背駝了,顯得越來越矮,走起路來很吃力,還用手撐著膝蓋”……
二、訓練語言寫作技巧,觸動靈感
1.多添加修飾語,讓句子圓潤動人
有的學生作文,語言總是干巴巴的,如果能恰當加以修飾、充實,語句就會綻放異彩。比如《難忘的一天》作文中,有學生第一段起初這樣寫“今天,我和爸爸坐車去鄉下老家。”我指導他修改“今天,天氣晴朗,清晨鳥兒就在樹上唱歌啦,我高興地和爸爸一起坐車去美麗的老家,開始愉快的旅行。”又如,“我同爸爸趕集,買了一棵白菜。”可以修改為“我同爸爸高興地來到鄉下集市,買了一棵青翠欲滴的大白菜,爸爸笑瞇瞇地說,鄉下的白菜就是不一樣,看著都舒服,吃起來更美味。”
2.活用修辭手法,讓語言神采飛揚
修辭用得好,可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機,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作文語言的表現性、形象性。例如,我上《快樂的課間活動》作文課,這篇作文的題材都是學生親身經歷和感受的,如吹泡泡、打乒乓球、跳繩、搖呼啦圈、捉迷藏,等等,學生們自然有話寫,關鍵是如何把語言寫生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著重訓練學生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首先訓練學生放開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引導學生將乒乓球、羽毛球、一串串泡泡等物體擬人化,看成是可愛的小伙伴,惹人喜愛;并活用比喻,乒乓球像小精靈,羽毛球像小仙女,跳繩的同學像蝴蝶……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你一言我一語,一下子就創作出許多美妙的句子。
例如,“那搖呼啦圈的女同學,笑容燦爛,像一朵盛開的桃花”那吹出來的肥皂泡泡可有趣啦,有的像可愛的冰糖葫蘆,有的像親密無間的朋友在竊竊私語,有的像一朵朵白云在空中飄呀飄,“乒乓球左一飛,右一飛,在空中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當然,提高作文語言生動性的方法很多,技巧也很多,筆者只是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體會,在此文中略作探索,但愿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作者單位:湖南省隆回縣六都寨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