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占天+穆亮+王偉

【摘要】 目的 研究在重癥膝關節疾病臨床治療中采取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55例重癥膝關節疾病患者所有臨床數據, 所有患者均予以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對比分析患者治療前后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評分、膝關節活動度、疼痛評分, 并觀察術后并發癥情況。結果 患者治療后的HSS膝關節評分、膝關節活動度分別為(86.68±5.24)分、(97.21±4.14)°, 均顯著高于治療前的(47.54±4.22)分、(66.58±4.5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颊咧委熀蟮奶弁丛u分(15.36±5.54)分顯著低于治療前的(47.25±6.25)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55例患者中術后12 h出現同期雙膝置換術后大面積腦梗死患者1例, 行單膝置換術之后出現深靜脈血栓患者1例。術后2個月出現3例膝關節疼痛患者, 且經檢查并不存在壓痛、紅腫等現象, 患者均可以正?;顒印=Y論 將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應用于重癥膝關節疾病治療中效果顯著, 可以改善活動度, 值得臨床廣泛采納應用。
【關鍵詞】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重癥膝關節疾病;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4.033
膝關節疾病是因損傷與勞損引發的常見疾病, 對人們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將此次研究收治的55例重癥膝關節疾病患者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對本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5例重癥膝關節疾病患者所有臨床數據進行回顧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功能障礙性等現象, 患者疼痛時間>3個月, 排除嚴重內科疾病、精神疾病等患者, 所有患者均是初次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其中女23例, 男32例, 年齡最大72歲, 最小56歲, 平均年齡(60.23±5.23)歲。
1. 2 方法 所有重癥膝關節疾病患者入院之后均實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采取患者仰臥位, 實行硬膜外麻醉, 采取氣囊止血帶處理大腿上端, 在患者膝關節正中部位行縱向切口, 然后在髕骨旁股內側肌下緣部位予以縱向切口, 入路選為髕骨內側部位, 對膝關節腔內情況進行觀察, 對內外側半月板、滑膜、髕下脂肪墊、髕上囊等進行清理, 將前后交叉韌帶予以切除, 解除后側關節囊以及內外側痙攣軟組織, 將股骨近端與遠端骨贅利用骨鑿清除, 將脛骨平臺以及股骨遠端內外解剖邊界充分顯露, 在交叉韌帶附著部位前大約5~10 mm部位的股骨髁間溝中線上利用鉆頭為8 mm的髓腔鉆進行鉆入, 將髓內桿插入髓腔, 利用股骨定位器進行合理定位, 截骨為10 mm厚度, 外翻股骨遠端6~7°截骨。外旋股骨遠端3°, 予以處理股骨前后斜面以及前后髁截骨。將脛骨定位器合理安裝, 確保存在平行于脛骨嵴的力線桿, 通過對內外側滑動進行遠端調節保證處于中心部位, 后傾5°在1、2趾蹼予以脛骨截骨。采取調試模式來保證下肢力線的正常水平以及軟組織平衡, 修整髕骨關節面, 進行去神經化干預, 徹底清洗創面之后完成手術。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患者HSS膝關節評分(評分越高效果越好)、膝關節活動度、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 評分越高疼越疼痛], 并分析其術后并發癥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55例重癥膝關節疾病患者治療前后HSS膝關節評分、膝關節活動度、疼痛評分對比 患者治療后的HSS膝關節評分、膝關節活動度分別為(86.68±5.24)分、(97.21±4.14)°, 均顯著高于治療前的(47.54±4.22)分、(66.58±4.5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治療后的疼痛評分(15.36±5.54)分顯著低于治療前的(47.25±6.25)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分析治療后重癥膝關節疾病患者并發癥情況 55例患者中術后12 h出現同期雙膝置換術后大面積腦梗死患者1例, 行單膝置換術之后出現深靜脈血栓患者1例。術后2個月出現3例膝關節疼痛患者, 且經檢查并不存在壓痛、紅腫等現象, 患者均可以正?;顒?。
3 討論
膝關節疾病是常見的骨外科疾病, 老年人是該病高發人群, 發病率以每年上升的趨勢發展。重癥膝關節疾病發病后可能嚴重影響膝關節功能以及患者后期生存質量[2]。目前臨床研究中主要包括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治療兩種方式, 保守治療實際上就是依據物理、藥物、關節鏡下清理等方式來處理早中期膝關節疾病患者, 以便于可以顯著緩解患者疼痛以及臨床癥狀。手術治療主要就是對晚期膝關節疾病患者發生嚴重畸形與破壞的情況進行糾正, 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3]。在對患者實施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時候需要給予患者有效護理, 避免患者因感染引發不必要的并發癥, 術前操作人員需要全面了解患者實際情況, 例如是否存在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史, 消除局部感染源, 給予患者積極治療可以顯著提升手術效果。術后也需要給予患者有效的引流, 避免術后感染, 同時予以一定抗生素是來達到預防關節穿刺感染以及傷口局部感染[4]。若患者發生感染現象, 在不出現假肢松動的現象此時可以在保留假體下實行關節清理術, 對組織進行及時清理。膝關節疾病患者發病之后往往都需要長期臥床, 并且會降低活動量進而導致可能發生肌肉萎縮, 嚴重可能引發關節畸形[5]。因此, 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之后需要注重患者關節穩定性, 在謹遵醫囑下給予患者合理的力量訓練以及肌肉指導, 盡可能鍛煉患者肌肉, 對于術后恢復患者關節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已經成為治療重癥膝關節疾病的有效方式, 是比較成熟的手術方式, 此外也適合應用于因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引發關節畸形、疼痛等疾病中[6]。
作者者經不斷研究發現, 治療前后療重癥膝關節疾病患者在HSS膝關節評分、膝關節活動度以及疼痛評分方面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合所述,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臨床治療重癥膝關節疾病的有效措施, 可以顯著改善膝關節功能, 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柏軒, 王利新, 王文龍.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重癥膝關節疾病臨床觀察. 中國傷殘醫學, 2016, 24(22):39-40.
[2] 王衛軍.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重癥膝關節疾病的臨床體會.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 2(35):7155-7156.
[3] 周源, 王靜成.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重癥膝關節疾病臨床觀察.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4, 6(5):88-90.
[4] 孫皓民.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重癥膝關節疾病臨床探析. 醫學信息, 2014, 6(35):262.
[5] 趙偉光.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重癥膝關節疾病78例臨床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6):31.
[6] 鄭直.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重癥膝關節疾病臨床探析.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3, 33(5):2377.
[收稿日期:201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