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亮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新時期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信息技術在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探究性、交互性和高效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以高中物理“電磁學”教學為例,探討如何靈活應用信息技術來提高教學效率、創新教學形式、推動教學改革。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物理;“電磁學”教學
以校園網和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給各學科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必須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研究,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下面以高中物理“電磁學”教學為例,針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策略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一、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前預習
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高中物理教學,倡導“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與獨立思考來獲取知識、體驗知識、感悟知識。因此,在“電磁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資源,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并幫助學生掌握預習方法、明確學習目標。例如,在針對《磁場》的“微課”資源中,教師給學生明確了如下預習任務:一是掌握磁場及磁極的概念;二是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三是磁場的方向;四是對磁場和電場進行對比分析。學生在微視頻的指導下,能夠對本課的學習目標有明確的認識和清晰的思路,從而提高預習效率、培養自學能力,實現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融合。
二、利用信息技術實施趣味導入
很多學生認為高中物理教學尤其是“電磁學”教學比較枯燥和晦澀,難以產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率低下。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實施趣味導入,在正式講課之前,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帶著興趣和問題來學習,培養他們主動學習和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例如,在講解“庫侖定律”之前,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Flash動畫,向學生展示閃電現象,讓學生將大自然中的“神秘力量”與物理學中的具體知識聯系起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實驗演示
高中物理“電磁學”教學內容往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比較抽象和艱深,學生需要通過物理實驗才能對所學內容有直觀而清晰的認識。然而,由于受到場地、器材、原料、安全等諸多方面的限制,“電磁學”中的很多實驗并不適合進行現場演示。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教師可以利用電腦模擬實驗過程或利用多媒體播放實驗現象的視頻,使學生“親眼”看到“電磁學”中隱藏的奧秘。例如,在講解“電場強度”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對“電場強度及其變化規律”有清晰的認識,教師應該進行靜電實驗演示。然而,靜電實驗容易受到自然環境和隨機因素的影響,難以完成。教師就可以采用電腦模擬實驗的方式,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理想環境”開展演示實驗,不僅達到了預期的實驗效果,也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確保了物理教學的順利進行。
四、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探究活動
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高中物理教學,應該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實現學習能力、交際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克服這些困難,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分組、監控、交互、評價等功能,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例如,在學習“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時,教師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對學生進行隨機分組,給每個小組發送“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的若干視頻,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視頻,總結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加速和偏轉規律,并將討論結果在班級討論群中分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利用監控功能對學生進行監督,利用交互功能對學生進行指導,利用評價功能對學生表現加以點評,利用信息技術使小組討論有序開展。
綜上所述,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人們的學習、生活與工作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作為一名高中物理教師,我們應該順應這一歷史潮流,加強對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研究,并促進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融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物理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參考文獻:
[1]王 爽.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物理電磁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研究與應用[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2]菅立英,呼力雅格其.高中物理演示實驗“微課程”化可行性分析[J]. 教育教學論壇,2015(32).
(作者單位: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