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輝
【摘要】:隨著現代化城市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城市生態建設。目前,我國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主要依賴化學農藥,但大量的化學農藥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因此,如何有效防治病蟲害,成為相關部門重點考慮的問題。本文針對生物技術在植物病蟲害防治當中的應用及發展進行深入地探討和研究,以期對于此領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生物防治技術;森林病蟲害;應用分析
1生物防治技術的優點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利用某些生物之間的克制關系或生物的代謝產物,從而起到有效控制植物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的目的,所以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利用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因其無殘留毒性,對人類、動物、植物都非常安全,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而且殺蟲效果好,假如長期使用,可以在自然界中建立起天敵的優勢群體和一些有利病毒微生物的主導地位,從而達到對病蟲害長期控制的目的;其次害蟲對生物防治技術不會產生抗性;生物防治技術有著豐富的資源,原料易得,有的資源可以就地取材,可以有效降低防治病蟲害的成本。
2關于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究
在生物工程發展的過程中,生物技術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績,在此背景下,對抗病與抗蟲樹種的培育研究不斷深入。在基因重組技術的作用下,遠緣物種間的隔閡被突破,同樣為相關領域工作人員提供了全新探索途徑,然而,在森林病蟲害防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現階段,害蟲對新樹種適應能力不斷提高,對于森林的危害也更嚴重。基于此,工作人員因難以及時采集數據信息,導致其很難實時監控新培育的樹種,所以,對新樹種抗蟲能力的掌控并不全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由此可見,需要進一步完善與創新現代生物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方面的合理運用,為森林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3現階段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
3.1抗蟲、抗病基因育種
基因育種是以一種類似于設計的方式,按照人們的實際需求,通過既定的程序將植物抗病蟲基因,在特定的條件下進行剪切和拼接程序。再通過人工重組的方式,將該基因轉入到宿主細胞中,并大量復制,使其能夠將遺傳信息表達在宿主細胞中,以產生新的植物品種,用于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最后再通過生物技術進行大量繁殖,并應用于實際,切實解決園林植物病蟲害問題。在我國目前的基因育種中,常見的抗病蟲基因有:殺蟲毒素蛋白基因BT基因、蛋白酶抑制基因CPT1基因等。
3.2植物抗蟲基因工程
植物抗蟲基因工程,主要是指先對病蟲害天敵的遺傳特性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造,彌補其在生物防治上的不足。在目前使用的殺蟲毒素蛋白基因BT基因中,其展現的安全、有效、無污染等特性非常突出,被應用于害蟲防治領域已經有很多年。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這種生物農藥也存在一定弊端,如見效慢、宿主范圍窄等,使其在使用中受到了一定限制。在后續的時間中,國外科學家從BT基因中分離了編碼,并對其進行修飾和改造,使其抗蟲性得到了有效提高,目前已經在樹木的害蟲防治中被廣泛應用。
3.3鳥類防治方式
在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以鳥治蟲的方式達到病蟲害防治的目的,經濟性明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應根據受害林區所具備的特點,合理地引入以此林區害蟲為食的鳥類。與此同時,確保鳥類在林區內部可以迅速繁衍與生長,以捕食的方式實現病蟲害治理的目標。通過鳥類防治森林病蟲害的方式不僅能夠合理地控制森林內部病蟲害,同時也能夠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性。
3.4生物酶技術在森林蟲害防治中的應用
蛋白酶抑制劑在大部分的生物體內都有著一定的含量。這種基因是維持生物體內正常代謝的重要保證,同時也可以很好的抵御各種外來的蛋白水解酶,所以能夠比較好的防治生物體內所造成的損壞。近年來,生物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對于蛋白酶抑制劑的研究工作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其抗蟲害方面的作用顯得也更加的突出。一般情況下,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在殺蟲工作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昆蟲腸道蛋白活性的作用,可以對昆蟲的消化系統產生一定的破壞作用,進而使得昆蟲由于缺少一定的氨基酸而沒有辦法正常的生長和法語,最終導致昆蟲的死亡。目前,這種通過蛋白酶來抑制昆蟲生長的方式在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長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正在被廣泛的應用,極大提升了植物的抗蟲害能力,促進了植物的健康生長。
4生物技術在植物病蟲害防治中的展望
隨著我國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對于植物病蟲害防治的水平也隨之不斷提高,我國對于病蟲害防治基因的研究不但深入,而且全面,不斷對病蟲害防治的發生和病菌的作用機理進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剖析。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深入地發展已經從理論研究階段逐步向實際應用方向發展,通過將抗蟲、抗病毒以及抗真菌的基因轉基因到植物體內,進行植物病蟲害的防治,利用轉基因工程達到植物病蟲害防治的目的。生物技術是我國研究人員防治植物病蟲害的新途徑,能夠具有針對性的消滅病蟲害,還避免損傷有益菌群和真菌。
隨著生物技術的深化研究和發展,生物技術防治植物病蟲害的轉基因效果會更加優良,遺傳基因工程將會是未來的生物技術防治植物病蟲害的主要方向和趨勢。有生物技術病蟲害防治領域的專家學者預測,未來10年,我國在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方面,有可能實現大面積應用轉基因工程方法來面對植物病蟲害的侵襲。甚至有許多的生物技術專家認為,未來人類的農業生產當中,大部分農作物將會是轉基因工程的產物。
結語
綜上所述,森林病蟲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要在保護環境前提下,重視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要充分考慮有害生物種群動態及與之相關的環境,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高除治與預防水平的基本方針。除治與預防工作技術性強、難度大、要求高,要在深入了解病蟲害的發生與發展的內在規律基礎上,不斷研究出先進除治預防手段,積極引進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不斷提升除治預防水平,提高除治預防成效并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竇寶峰.生物技術在植物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及其展望[J].農業與技術,2015(12)
[2]呂軍美.基于林業科學技術推廣應用及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思考[J].生物技術世界,2015(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