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華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以學校為基地,由學校自主決定,教師廣泛參與,在上級業務部門指導下合作探究,共享開發成果的一種應用性課程研究。江蘇省儀征市青山中心學校 (以下簡稱“我校”)把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作為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重頭戲來抓,并以此為載體,推進學校特色文化的建設。
一、多維度實施課程開發
1.根據學生健康成長的需求,開發校本課程
我校以“成功教育”為載體,定“十好教育”為抓手,開發人文素養類校本課程,作為必修課程,要求各班級圍繞“成功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這一辦學理念,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勉勵學生堅持走好路、寫好字、上好課、做好操、掃好地等,努力爭做“十好”學生。
2.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開發校本課程
我校結合學生個性發展需求,開設空竹、排舞、排球、太極、足球、繪畫、手工、十字繡等體藝類校本活動課程,其中空竹、排舞作為必修課,目標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體格、體會學習的快樂,同時使學生個性得到張揚。
二、多舉措實施課程建設
我校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過程中,確立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們的個性得以張揚、能力得以全面發展的目標,從而推進學校特色文化建設。
1.深入調查,科學論證,明確課程開發方向
我校通過調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師生、家長對校本課程開設的意見和建議,選擇學生感興趣、家長關注度高的內容進行課程開發;將焦點都集中在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健康成長需求、生活技能培訓、個性特長彰顯等方面,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2.個人選擇,雙向互動,創新課程開發形式
我校要求教師根據個人特長撰寫《校本課程實施綱要》,然后把開設的校本課程、教師簡介、課程說明,印成《選修課程目錄與課程介紹》下發給學生,供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自由選擇。
3.動態管理,狠抓落實,確保課程有效實施
我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按規定開設的同時,把選修課安排在每周周四下午,根據學生的選修分組,集中授課。學校對校本課程開設情況實施動態管理,職能部門圍繞計劃抓落實,確保一著不讓、一步不丟。
4.豐富載體,拓寬思路,完善校本課程內容
我校以活動為載體,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注重多方位挖掘主題教育的途徑,將校本課程的實施與校園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寓教于樂,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活動中挖掘教育資源,不斷完善校本課程內容。
三、多層面實施課程評價
我校要求任課教師重視學生日常表現和進步程度,力求建立校本課程多元評價體系,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課程元素對校本課程實施分級評價。
1.對課程的評價
我校校本課程開發實施領導小組依據選課學生人數、學生日常參與情況、管理人員日常巡課檢查記載、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家長及社會的反饋等方面綜合起來考慮,形成最終的評價。
2.對教師的評價
我校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反思,建立了以教師自評為主,職能部門、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取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學校每學期對每位教師進行綜合性評價并記錄,評選出星級校本課程教師,結果納入年度考核總分,并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依據。
3.對學生的評價
我校要求在評價的方法上,從上課出勤率、課堂表現、學習的成果三方面入手,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對可測量的學習結果,可以采取考試、測驗;對難以測量的學習結果,可以通過作品展示、現場表演、實物制作、項目設計、對話交流、成長記錄袋展評等多種方式來評價。
四、多方位推進特色建設
我校校本課程的實施改變了“分數交往”,經過師生共同努力,科技教育特色進一步彰顯。機器人項目組在WER世界教育機器人大賽中國賽以及華東賽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績。在第十五屆江蘇省青少年電子技師認定活動比賽中,電子百拼組多名學生獲得一等獎。
校本課程的實施繪就了“生態課堂”,空竹、排舞、太極、排球、足球、籃球、機器人、快樂農場、趣味數學、經典誦讀等20多項活動課程的開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最佳選擇,并且漸漸地影響和改變著學校生態環境和師生生活方式。“生態課堂”不僅體現在40分鐘的課堂,更體現在40分鐘之外的課堂。
我們在分享喜悅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到開發和實施好校本課程將會給學生更多機會、給更多學生機會,充分展示學校自主發展的特色品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落地生根,讓學生滿載幸福,讓教育走向生活,使學校教育更具活力、學校辦學特色逐步明晰、學校特色文化日漸鮮明。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青山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