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郡
【摘要】: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發展需要決定的,有著它的必然性,深化農業技術推廣,向農民朋友推廣經濟效益好,營養價值高的農作物產品,調整并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經濟效益,努力增加農民朋友的收入,是新時期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關鍵詞】:推廣;教育;培訓;指導
【前沿】:
現代基層農業推廣是面向基層農村、農民,通過試驗、示范、干預、溝通等方式組織與教育農民增進知識,改變態度,提高技能的一種發展農村經濟的農村社會教育與咨詢活動。通過基層農業推廣不但使農民采用和傳播農業新技術,而且使其自愿改變行為,以改變其生產條件,提高產品產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智力與自我決策能力,從而實現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群眾的種植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
1 、 現代基層農業的推廣的基本方法
基層農業推廣方法是農業推廣部門、推廣機構和推廣人員,為達到推廣目標而采
取的不同形式的組織措施、教育和服務手段。推廣方法選擇是否恰當,直接影響推廣的效果。隨著科學技術的不但發展,傳播媒體的不斷更新,推廣的方法也更加豐富。
1.1大眾媒體傳播法
大眾傳播法是推廣者將農業技術和信息經過選擇,加工和整理,通過大眾傳播媒
體傳播給廣大農民群眾的推廣方法。
1.1.1 大眾傳播媒體的特點
(1)傳播的信息權威性高,通過大眾媒體傳播的技術、信息是經過加工整理
而傳播的,其技術信息具有很高的權威性。
(2)傳播的信息數量大、速度快。
(3)信息傳播成本低、效率高 大眾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
(4)信息傳播方式是單向性的。
1.2 集體指導法
集體指導法又稱團體指導法或小組指導法。即在同一類型、同一地區、相同的
生產和經營方式的條件下,推廣員把情況相同或相似的一些農民組織起來,采取小組會議、示范、培訓、參觀考察等方法。集中地對農民進行指導和傳遞信息的方法。
1.2.1 集體指導法的特點
(1)指導范圍相對較大,有利于提高推廣效率和經濟效益 集體指導法是一
項小規模活動,涉及對象相對較多,推廣者作為信息的傳播者,把信息傳遞給少數的接受者(農民
(2)信息傳遞方式屬雙向交流,能及時得到反饋信息 集體指導法一般是由推廣者引導推廣培訓對象從事各種活動,推廣人員和農民可以面對面地溝通。推廣人員的建議、示范、操作可以立即得到農民的反饋意見。以便推廣人員采取相應的方式。使農民真正掌握所推廣的技術。
(3)有利于展開討論或辯論,達到一致的意見,推廣人員與農民可以進行討論,農民與農民之間也可以進行討論或辯論。
1.2.2 集體指導法的應用
集體指導形式很多,有集會(如工作布置會、經驗交流會、農業專題講座、農業科技報告會等)、小組討論(如農業專題討論和非正式討論交流)、培訓班、示范(如成果示范、方法示范)現場參觀等。
(1)集會 集會種類很多,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法,就集會的
規模來講小到十幾人,大到全省性、全國性的各種聚會,人數可上千人、萬人等。常見的有工作布置會、經驗交流會、農業專題講座、農業科技報告會。
(2)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是所有推廣方法中采用最廣的一種,一般采用農業專題小
組討論和非正式小組討論交流這兩種方式。
(3)培訓班 集中一段時間,把與推廣項目有關的人員組織起來,就推廣項目過程中有關的問題,集中培訓。根據參加人員的不同,其培訓的內容深淺應有所不同,如是推廣項目區的有關領導、推廣人員、農民技術員、科技示范戶,則就推廣項目中技術信息進行較為系統的培訓,時間可長一點,而對推廣項目區的農民,只能在生產的關鍵時間就某些技術要點和具體做法進行針對性培訓,并要結合具體實際。
2基層農業推廣試驗與示范
2.1農業推廣試驗
試驗設計的目的主要是估計試驗處理效應和控制試驗誤差,以便合理地進行分
析,作出正確的推斷,一個好的試驗設計具有較高的試驗效率,使試驗工作者能從試驗的結果中獲得無偏的處理平均值和誤差的計量,從而能進行正確而有效的比較,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
要做好試驗,降低試驗誤差,必須了解試驗中主要受那些非處理因素的影響,并從試驗設計中加以控制。試驗設計中必須遵循重復原則、隨機原則及局部控制原則。
2.2農業推廣示范
示范是農業推廣程序中的一個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步驟,也是農業推廣的一種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示范可以直觀、充分有效地展示農業新成果優越性和農業新技術的操作方法,提高和加深農民對農業新技術的興趣和認識,并且通過看實物,聽說明以及親自動手操作,使農民盡快掌握農業新技術的操作。農業推廣人員必須掌握各種農業推廣示范技能。
(1)成果示范 成果示范又稱效果示范或結果示范,是指選擇當地經過試驗已取得成功的某項成果,如新品種、新農藥、新化肥、新栽培耕作體系等,在預先選好的科技示范戶的地里布點,然后在推廣人員的指導下,由于示范戶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進行應用,將其應用過程和取得的效果展示出來,示范給其他農戶,引起周圍農民的興趣,鼓勵他們仿效的推廣方法。
(2)方法示范 在推廣工作中通過實際操作向農民演示某種技能的一種方法。方法示范的意義是農民通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感官進行學習,并以看、聽、做、討論相結合,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到書本上描述復雜的一種技能,能增強他們對新技術采用的決心,尤其在家政推廣活動上應用最為普遍。
3 農業推廣教育與培訓
3.1農業推廣教育
農業推廣教育是以農村社會為范圍,以農民為對象,對農業推廣、農村開發和農民需要的內容為教材,以開發農民智力,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改善農村生活為目標而進行的農村社會知識、觀念、技術、技能、信息等的傳授教育活動。
農業推廣教育的內容一般具有廣泛性、地域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等特點。歸納起來有如下十一類:作物生產、園藝生產、動物生產、漁業生產、農區林業、經營管理、農村資源開發與保護、農業機械、農副產品貯藏加工、農村能源、農村家庭管理。
3.2農民技術培訓的主要方法
3.2.1對科技示范戶的培訓
可以較為靈活地采取各種培訓形式。在培訓過程中不斷地對其進行激勵、保持其較高的興趣;
(1)短期培訓。在示范項目進行之前,推廣人員結合當地容易發生的問題對科技示范戶進行綜合的短期培訓。
(2)組織現場參觀。示范培訓。這是利用現場直觀環境、言付身教、使科技示范戶容易理解、接受。
(3)田間指導。在執行示范項目的進行過程中,農業推廣人員每周用1-2天進行田間的巡回指導。
(4)個別接觸。培訓應貫穿于示范項目進行的全過程。
3.2.2 對普通農民的技術培訓
農民群眾多,是農業生產及項目推廣的主力軍。因此應通過技術培訓,提高眾多農民的生產技能,為項目的推廣應用奠定基礎。
對農民的培訓更需要靈活多樣的形式,并針對不同區域和不同類型的農民采用與之相適應的培訓方法。主要的培訓方法有:
(1)“四個一”聲像培訓,即每鄉一盤錄像帶,每村一盒錄音帶,每戶一張“明白紙”,關鍵季節上一課
(2)農業技術學校培訓。就是各鄉鎮建立農業技術學校。農民通過到農校來學習,增長知識,提高素質。
(3)由科、教、推三方面聯合組成巡回講師團進行宣傳培訓。這種形式要深入基層,根據農民參與、從眾的心理,調動起廣泛的積極性,有一定權威性,容易贏得農民的相信。
(4)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在一些交通要道周圍、公路兩旁或集市所經路旁布置好示范點,做一醒目的標記,使人只要從此經過就能參加討論,或通過組織大家到示范戶的示范田參觀觀摩,通過示范戶的講解、操作、加以傳授,再加上技術推廣人員的補充,從而達到培訓的。
(5)發放技術資料。通過印發各種信息資料,把一些新技術、新信息傳遞給農民。
(6)技術或信息咨詢服務。在一些繁華地帶(集市、貿易中心)設置咨詢網點,接受農民咨詢。
(7)開現場會。通過組織大家到那些新技術新成果明顯的地塊,參觀、討論、介紹經驗,進行表揚鼓勵,激勵農民學習、效仿,促進技術傳播推廣。
4、結論
農業技術推廣是農民實現增收,國家實現穩定發展的重要舉措,是農業科技進步的主要力量,是國家實現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保證,抓好基層農業推廣工作是關鍵,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手段將新型有效的種植技術傳遞給千千萬萬的農民,讓農民朋友實現增收,提高種植品質,從而達到整個農村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丁國龍,郭杰,現代農業科技與新農村建設[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
[2]科學技術部農村科技司,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科技發展戰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3]劉巽浩,農業概論[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
[4]徐森富,現代農業技術推廣[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5]曾雄生,中國農學史[M],北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6]張芳,王思明,中國農業科技史[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