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令
[摘要]:近年來,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由于人們的活動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導致水資源被污染嚴重、水土流失現象嚴重以及土壤的肥力也有所下降,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保證生態環境不遭受威脅的重要策略,同時生態環境的安全性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與基礎。所以本文所研究的生態環境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的幾點思考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生態環境;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1、生態環境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
依據農業生產的特性可知,農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而農業生產的特性源自農業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之間的交叉所產生的特性。有許多因素會對農業自然再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周期因素、區域因素、季節因素以及自然環境因素,它們都可能對農業產量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因此,農業是一種弱質性產業,農業的發展只依靠政府的投資與幫助是不能夠保證產量的,生態環境因素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態環境就是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影響,且與可持續發展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等因素的總稱。通常情況下,農作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可以對環境造成正外部性影響,但是如果農業生產存在不合理之處,也有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負外部性影響。
2、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問題
2.1農業生產結構不科學
農產品種類非常單一。農業區域的重點目標就是保證全國所有地區所需要的農作物的使用用度,當中還要包含喂養牲畜禽類等的糧食用量;而且我國還有很大面積不合理開發使用的山地以及草原。高速發展的農業范圍以及農業機械水平的快速發展,就直接給地下水開采量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目前,用水量已經超過了標準量,最終造成土地表面出現沙化情況,將鹽堿地面積增長了。尤其是還在城市旁邊建立大規模的養殖基地,只會直接增加用水量,給農業生態環境帶來了更大的負擔。
2.2農業自然災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們過度的對森林濫砍濫伐、荒地開墾,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嚴重受到損害的情形,擴大了出現自然災害的幾率。極有可能出現水土流失災害,土壤當中微量元素的大量流失,讓土壤養分流失,大地變得更加無養分。還可能出現土地沙漠化,讓耕地開始被吞沒,可耕種土地面積逐漸減少。還會出現全球變暖情況,直接造成旱災或者洪水泛濫情況。一旦不關心對生態環境進行改變,農業受災范圍就會逐漸增大。
3、做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3.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農業產業結構合不合理,直接決定資源是否得到優化配置。落后的農業產業結構,浪費了大量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產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國地大物博,但是區域差異明顯,各地資源分布不均。對于這樣的特殊情況,我國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從實際出發,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根據不同區域的特性,進行不同形式的農業發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利用比較優勢原理,實現農業產業的結構升級。我國沿海地區應該適當減少糧食種植,多種植特色植物和農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資源,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而我國東北和內陸地區可以發揮其地理優勢,多種植糧食作物,足夠滿足全國糧食需求,實現資源有效利用,增加農民收入。
3.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通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夠讓農業資源及環境發展達成平衡狀態,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堅持統籌規劃、分布實施的原則,做到突出重點、整體推進。一是要加強農業循環經濟宣傳教育,形成良好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氛圍,在政府的引導下,讓農戶主動參與其中,奠定群眾基礎;二是要做好統籌規劃工作,對農業種植結構、作物布局等進行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以資源循環、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為發展方向,并不斷規范市場秩序,形成分層次發展模式。在上游山區應實施退耕還林;在坡地及丘陵地帶,則應該重點種植經濟林果;在河谷平原地帶應擴大稻谷、烤煙等作物種植規模,并發展淡水養殖。另外,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大力引進先進技術,例如生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綠色種植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讓農業生態資源得到合理開發。
3.3將技術方面的優勢發揮到最佳狀態
農業環境安全評價體系當中要使用監測和普查技術,能夠更好的將環境質量改善,同時將已經成熟的生物技術以及各種有關技術進行推廣使用,將農藥、化肥等農業資源合理使用效率提高,降低因為這些導致環境受到損害的幾率。加上,推廣農業技術管理系統,不斷對農業技術管理改善,將綜合防治技術建立起來,利用實踐經驗,科學合理的對使用結果進行技術的選擇,從而獲得更為有效的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技術。
3.4不斷強化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作用
每層政府和領導階層需要加強生態保護觀念,才可以確保農業可持續進步,利用有關會議的展開和有關規章制度的確定,構成健全的法律系統,同時要農業管理人員需要根據健全的法律系統當中的規范制度進行,將財務人員的自身素養提高,從而提高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管理水平,促使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提高。
3.5加快農產品的結構調整
長期以來,我國農藥、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斷增長。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農藥和化肥使用量第一大國。我國在農藥化肥使用方面嚴重超標,市場上充斥著許多“毒”產品,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農藥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嚴重的因素,土地板結、堿化,嚴重的導致土地無法再生,無法種植農作物。在進行農業生產時,要嚴格控制農藥和化肥使用量,發展科學技術,發明綠色環保的農藥,提高生態環境的保護水平。
結語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之間不可偏廢。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在不斷地惡化,出現了許多問題,嚴重制約農業經濟的發展。為了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國家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相關執法部門依法管理,全國人民自覺形成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只有這樣,農業才能取得可持續的發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國家才能更加穩定和富強。
[參考文獻]:
[1]宋洪遠,金書秦,張燦強.強化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33-41.
[2]鞏前文,嚴耕.中國生態農業發展的進展、問題與展望[J].現代經濟探討,2015(09):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