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群芳
摘要:所謂德育,即為以學生品德教育為落腳點,注重學生思想、品德及素質的全面提升。當前,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重,許多地區在開展文化教育過程中都將德育教育內容融入其中。對初中班主任來說,除了要重視學生文化教育和班級管理外,更要注重班級管理過程中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本文在此為了研究如何在初中班級管理中進行德育教育,首先分析了初中班級管理特點,指出了當前
關鍵詞:初中德育;班級管理;創新教育
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不僅是初中生素質教育的基礎內容,同時也是促進初中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關鍵措施,其宗旨在于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能夠對其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產生影響。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德育管理工作作為一項全面系統的教育工程,也并非靠朝夕時間就能完成,其管理工作不僅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努力,更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從全方位、多方面來確保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的科學性與有效性,保證初中德育管理工作能夠緊跟時代腳步,為學生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和綜合素質奠定堅實基礎。
一、初中德育教育開展原則
(一)德育教育方式多樣性
德育管理并非是獨立進行的,而是與學校各個方面工作互相牽連、互相影響,需要與中學智育、美育、勞育、體育等聯系,從各方面進行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方式的多樣性[1]。同時,還要將德育工作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其貫穿在初中各個科目教學中。另外,為了實現多樣化的德育教育方式,還可以通過舉辦集體活動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和感染力。
(二)德育教育開展全面性
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除了需要學校和教師努力外,還需要得到學生家庭的支持,從學校和家庭兩方面來確保德育教育全面性。當前,很多家長在對子女管理上都過分重視成績,而忽略了德育培養,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對此,初中班主任教師在德育管理上除了要給學生布置“德育作業”外,還應給家長留“德育任務”,讓家庭成為學生德育教育的第二課堂,讓家長成為德育教育的第二任老師。
二、初中班級管理中德育教育存在問題
(一)德育實施情感度不高
初中學生最主要的特點便是叛逆性,這一階段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都存在明顯反叛心理,究其原因,最主要還是班主任和家長對學生的關心度不足[2]。許多初中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中,只重視學生文化成績的提升及日常管理,而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沒有關注學生內心情感變化,與學生之間沒有建立融洽、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另外,還有部分教師雖說每天都在口頭上加強德育教育,但是自身沒有做到言傳身教,沒有給學生樹立良好榜樣,德育教育信服度不高,缺少教師自身所帶情感因素。
(二)德育教育實效性不強
許多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管理上大都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影響,例如在對學生抽煙管理上,很多學校都是千篇一律采用政治說教法,向學生列舉出抽煙對人體的危害、二手煙危害以及對空氣環境的污染等,對此大多數學生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即便在學校遵守了規章制度,一旦回到家中由于缺乏學校和教師監管,很容易再犯,導致德育教育難以取得顯著效果,實效性不強。造成這種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德育教育開展沒有充分與學生家庭教育相結合,德育教育僅僅只在學校實施,而與實際生活相脫離,難以從多方面來確保德育效果[3]。
(三)過于重視管理自主性
由于近年來學生“主體還原”思想的深入,很多初中學校在德育教育上過度注重“主體”意識,使得德育教育逐漸變得隨意性。學生自主管理并非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校和教師的引導也必不可少,而很多學校及班主任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上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片面認為讓學生進行自主德育管理后自己便可以“置之身外”。這種德育教育方式雖說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自主管理能力,但若班主任完全聽之任之,未對學生進行監督和引導,很容易導致學生自我主義的產生,久而久之可能會讓學生產生懶散心理,甚至使其養成狹隘人格。
(四)德育內容方式單一性
現階段,許多教師在班級管理中融入德育教育時都欠缺科學有效方式,且德育教育內容較為單一,沒有充分聯系學生實際情況,導致德育教育內容陳舊、空洞、單一,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另外,部分班主任教師德育教育內容選擇不合理,所列舉的案例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學生難以產生代入感和認同感,導致德育工作難以起到教育作用。還有些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過程中,經常和學生講一些大道理,時常站在德育最高點進行長篇大論,學生在下面聽得云里霧里,不僅沒有感受到班主任的用苦良心,反而容易產生反感心理。
三、初中班級管理中德育教育創新策略
(一)優化師生關系,增強德育教育情感性
班主任是班級所有學生的“父母”,不僅要成為學生的領導者,更要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并幫助學生積極解決。首先,班主任要和學生之間建立平和、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師生之間友誼度,增強教師自身對學生的潛在影響效果;其次,教師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要做好自身帶頭示范作用,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感染學生,以此來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德育教育并非是單純靠理論說教,還必須從情感和行動上進行加強,灌輸式的教育不僅難以取得有效教育成果,還可能會導致學生出現抵抗情緒,甚至為了抵抗而出現各種反叛行為[4]。比如,針對班上性格內向、沉默不語的留守兒童,班主任應多和他們進行心靈上的溝通過,對成績落后學生主動利用假期時間義務補課,同時引導他們將自己心中的苦悶與不開心等傾訴出來,做學生傾述的“樹洞”。作為班主任,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他們的益友,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用“愛”來打動學生,用“情”來感化學生,才能夠找準學生心內深處存在的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形成。endprint
(二)注重家庭結合,提升德育管理實效性
初中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應注重與家庭教育的結合,一方面班主任要定期走訪學生家庭,了解學生家庭和父母情況,分析學生生長環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并同時向學生父母或監護人匯報學生在校情況,包括學習情況和身心健康情況。其次,班主任必須要和學生家屬就學生管教方式進行溝通,對于部分文化水平較低家長,應指導其學會正確、科學管教方式,切忌不可對學生實施家庭暴力,最大程度上優化學生家庭德育管理氛圍。比如,教師在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定期組織家長會,與家長進行電話溝通,或深入學生家中進行家訪。重點針對班級中困難家庭、留守兒童等開展家訪,了解學生家庭狀況并予以針對性幫助,為學生成長創設較好環境;對于留守兒童則應多與學生爺爺奶奶或監護人進行溝通,教會他們正確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并與學生在外父母聯系,囑咐他們多關心孩子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多和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并盡可能抽出時間回來看望孩子。通過與家長聯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能夠提高德育教育全面性,確保德育教育效果。
(三)制定民主機制,提升自主管理科學性
許多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過程中都會有意識的將一些簡單的管理項目放手給學生自主進行,將一些班級事物管理和決策權利均攤給學生,這樣不僅能夠確保管理制度的民主性,還可以幫助學生組織、管理、團體及溝通能力的提升。而德育教育亦可如此,班主任可以將德育教育任務分散給班級學生干部,將他們培養成為德育教育的組織者、領導者和執行者,讓學生成為教師德育教育的小班手、學生德育學習的帶領人。比如,在班費財產管理制定上,班主任可以將管理權利轉移給班長或專門的財務管理員,班級在進行班費支出時,由學生自行商討后決定,不超過200元范圍內可直接由班長或財務管理員同意后購買,超過200元需上報班主任,班主任與學生進行商量后共同決定。班主任在這過程中主要起監督作用,在學生購買一些非必要物品時予以指導,不僅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培養學生理財意識,還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班主任對他們的信任,從而更加有利于其他德育活動的開展。
(四)組織實踐活動,增強德育教育多樣性
初中班級管理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班主任教師可通過組織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實踐活動來加強德育教育,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德育教育多樣性,提高德育效果,還可以給學生創造更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增強學生實踐體驗。比如,帶領學生一起清掃公路、植樹,通過開展這些活動有助于學生團體意識、責任意識、環保意識和公民意識的培養,還可以讓學生從活動中增強自信心,獲取成就感,實現在娛樂休閑活動中潛移默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特殊節日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公益活動。例如,在重陽節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給老人帶去關愛和歡樂;在國慶節帶領學生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參觀,提升學生愛國情感體驗;在勞動節給學生布置家庭勞動任務,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平日的辛苦,學會感恩。
四、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班主任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中必須要重視德育教育的融入,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潛移默化培養學生道德素質水平。同時,聯合家長一起從學校、家庭兩方面確保德育教育效果,努力將學生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提升到更高層次,為國家和社會提供德智雙馨的優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孔德意.初中班級管理有效實施德育的探究[J].讀天下,2017(02):204.
[2]張玉展.初中班主任如何在班級管理中開展德育工作[J].北方文學,2016(23):87.
[3]秦志軍,胡丙貴,馮榮春,趙海榮,喬淑云.初中班級管理中教育懲罰的合理運用分析[J].中華少年,2016(32):256-2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