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舜?閔紅芳
摘要:教師選用網頁、影視、課件、博客等教學方式,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豐富,有助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寬,促進學生整體發展。本文首先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進行分析,其次依據實際教學案例,闡述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的實踐應用。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初中語文;教學實踐
語文學科作為各類學科學習的基礎,更是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聯,隨著社會變革、教學事業的發展,促使語文教學工作面臨著嚴峻考驗。結合心理學調查結果,人類在接受信息中,視覺接受效果最佳,其次為嗅覺和觸覺,最后為味覺。對此,利用感知教學、音像教學融合的方式,對學生感知視覺實施刺激,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
(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整體成績的提高,與興趣的培養有著密切關聯。由于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加之心智初步發展,無法對自身興趣實施有效控制,如對某事或某物產生興趣,則會在短時間內付諸行動。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運用,可通過教學氛圍營造的方式,依據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且主動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
(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關于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教師的教學宗旨為完成規定教學任務,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師針對實際教學環節,需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結合教學目標的運用,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方式、教學目標一體化教學課堂,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初中階段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息息相關。對此教師應選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結合的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風景、事物進行真實展現,促使學生能夠從切身感受的角度,實現自身審美能力、綜合語言能力的提升。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歌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詞場景教學,為體現詩歌唯美意境,教師需對現代信息技術,即多媒體教學化設備進行選用,加深學生對詩歌的印象。
二、初中語文教學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實踐應用
(一)網頁教學
傳統角度下,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以文字、語言為主,使教學環境呈現刻板化狀態。然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該種現狀得以有效改善,教師通過網頁的運用,結合圖像、畫面與聲音和教學內容的融合,活躍教學課堂,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例如:在《龜雖壽》詩詞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網頁運用的方式,對曹操生平事跡和創作背景進行解讀,依據教學問題探究原理,促使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對文章內容有著全新了解,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語句的含義。這種教學模式的運用,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對詩詞背景進行明確,還有助于學生對詩詞系統化理解,打破原有教學課堂的限制,實現學生知識面的拓寬。
(二)影視教學
從整體上來看,學生情感表達來源于知覺、表象的認知,而音頻或視頻欣賞教學方式的運用,可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解讀,同時教師利用人文情懷、情感教育的手段,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營造。例如:《智取生辰綱》教學中,教師應選用《水滸傳》關于“智取生辰綱”片段播放的方式,幫助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從而在課堂氛圍活躍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再如:《沁園春·雪》詩詞教學,教師為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可利用壯麗雪景、祖國山河圖片或視頻的播放,促使學生愛國情懷的營造。
(三)課件教學
依據教學內容可知,初中語文教學工作將相似任務或目標放置于同一單元,從而提高教學計劃整體性、系統性優勢。但是,這種教學方式的運用,促使初中語文教學課堂過于單一化和刻板化,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可要求教師利用針對性的角度,對教學任務實施重組,例如:教師在制定教學課件期間,可將同一作者不同作品進行整合,最終實現學生整體成績提升的目的。該種教學方式,在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較為常見,尤其針對初三復習生,課件教學優勢得以有效凸顯,即便于學生對知識點集中復習,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提高。
(四)博客教學
博客教學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應用范圍較廣,其原因在于:博客教學可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教師通過健康寫作內容的傳播,鼓勵學生對博客進行運用,并通過博客創建的方式,結合博客文章創寫的方式,實現自身寫作能力的全面提高。例如:《孔乙己》文章教學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對文章讀后感擴寫的方式,并在博客發表,結合學生間評論或討論工作的開展,實現師生間有效互動。從本質上來講,這種教學方式的運用,可為學生創造寫作平臺和機會,有助于學生對自身情感的表達。
結束語:
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分析,可知其在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運用,可有效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促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的優化,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高。另外,對于初中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性,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對其進行有效利用。
參考文獻:
[1]潘艷明,李大猛.關于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實踐探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4(2):140-140.
[2]李偉.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電教:下,2013(12):6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