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文科學生為教學對象的Aceess數據庫課程中始終存在著教學瓶頸,由于實際教學環境和學情特點的制約,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不能很好展開。為解決這一問題,將翻轉課堂理念引入數據庫教學過程。
關鍵詞:翻轉課堂;計算機;教學
1 引言
翻轉課堂 (Flipped Class),也被譯為 “反轉課堂”或“顛倒課堂”,起源于美國,并于最近幾年席卷全球,獲得學校和媒體的青睞,逐漸發展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浪潮。其基本思路是:把傳統的學習過程翻轉過來,讓學習者在課外時間完成針對知識點和概念的自主學習,課堂則變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匯報討論,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任何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都必須與實際教學情況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活力。面對不同的教育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類型的學科,翻轉課堂未必都能適用,即便合適,應用的模式和方法也是千差萬別。我校開設的“Aceess數據庫應用”課程,主要面向文科類本科學生。由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影響,現代學生的計算機水平不再是零基礎,但個體間的差距卻很明顯。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將翻轉課堂的理念引入該課程,實施教學改革。
2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Aceess數據庫課程的可行性分析
2.1數據庫課程面臨的教學困境
教育的理想狀態是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對一的體驗。但是,傳統課堂通常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學生,往往會根據比例最大的中等學生的接受水平實施教學,無法兼顧到所有個體,因此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個性化教學的開展。“Aceess數據庫應用”課程內容偏于理工,需要有一定的計算思維能力、抽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而受教的文科類大學生具有的以下學情特點,造成了該門課程的教學困境。
(1)學生計算機基礎差別大。由于中學階段各地信息技術課程的普及程度和各校重視程度的差異,以及學生們大學之前接觸的計算機程度不同,造成了他們計算機應用的基礎差別很大,有的學生高中階段就系統學過VB編程,有的學生打字速度還比較慢。
(2)學生興趣不同。我們的學生多從高中階段開始分文理科,文科類學生的興趣大多在文史哲或藝術方面,對理科課程有著本能的抵觸情緒,使用計算機打游戲、上網興趣無限,但用于數據處理、開發應用系統就會感到枯燥無味,也有些學生發展較為均衡,雖然選擇了文科,但仍然對理科課程保持濃厚的興趣。
(3)學生計算思維能力參差。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提出了計算思維的概念,指出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等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Aceess數據庫應用”課程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但是,每個學生對數據庫設計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差異很大,教師無法顧及全體,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重復多次講解,對于主動性較弱的同學就會逐步累積疑惑,直至失去信心和興趣。
(4)分級教學存在的問題。有些高校為了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計算機通識課程采用了分級教學,我校也曾經做過嘗試,但存在著幾個突出的矛盾:①僅憑一次分級考試無法真正區分開學生的層次;②每個學生的優勢點不同,即便分到同一層次也存在千差萬別;③分級后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評價指標也有差異,一些本可以拿到高分的學生會因為評價指標的提升反而在成績上落后,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分級教學也不能很好地保證個性化教學效果。
2.2 ACCESS數據庫課程采用翻轉課堂的優勢
依據我院當前的教學環境,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ACCESS數據庫應用”課程具有可行性。ACCESS的特性與翻轉課堂形成了良好的契合,優勢如下:
(1)知識點相對獨立。從課程的內容看,微軟的 ACCESS中包含六種對象:表、查詢、窗體、報表、宏、模塊,通常在介紹各種對象時,功能都相對獨立,容易劃分為小知識點,方便采用微視頻呈現。視頻能夠反復觀看,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基礎和學習習慣安排學習進度。
(2)操作性強。從課程的特點看,除數據庫設計的理論環節外,其他數據庫對象的創建章節都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無需太多的推理、論證,而且ACCESS的可視化界面也便于學生上手操作,避免了面對代碼行的無措,方便學生觀看視頻自學。
(3)大班授課。從課程的規模看,我校采用大班授課,多數班70人左右,便于開展課堂討論和管理。
(4)平臺技術支撐。從課程的輔助環境看,目前學校大力推廣BB學堂的使用,為每門課程提供了網絡空間,上傳下載文件非常便捷,讓學生7*24任意時間、地點均能投入學習。并且學生校內校外使用網絡都很便利,碎片化學習隨處可以進行。
3 結束語
類似于“Access數據庫應用”這樣的計算機通識課適合采用翻轉課堂,尤其對于有網絡學堂輔助教學的課程更方便實施。應用了翻轉學堂的數據庫課程,能很大程度上解決因材施教的矛盾,有助于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能力,增強課堂互動,激發學習熱情,同時有助于因病假、事假等情況缺課的學生及時補上,從而促進高校計算機通識課教學質量的提高。
但是,同時也要注意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翻轉,必須仔細篩選。另外,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課前學習的積極性,必須給出可衡量的標準,比如計入平時成績,否則容易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馬秀麟,趙國慶,鄔彤.大學信息技術公共課翻轉課堂教學的實證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1):79-85。
[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3]汪曉東,張晨婧仔.“翻轉課堂”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教育技術學專業英語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3(8):11-16。
[4]劉震,曹澤熙.“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13(8):17-20。
作者簡介:李珊枝(1982-),女,湖北武漢人,碩士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育和計算機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