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軍
摘要:開展各類藝術培訓輔導和群眾文化活動,是群文工作的主要任務,這不僅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文化藝術專業和業余人才,而且對于普及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和審美教育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群眾對藝術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因此,群文工作者不僅要具備培訓輔導等專業技能,還必須具備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尤其是組織各種大、中、小型的文藝調演、晚會和各類藝術活動等,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關鍵詞:群眾文化;輔導員;職業精神
群眾文化活動由于它的群眾性、教育性、娛樂性特征,歷來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載體。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具有宣傳教化和陶冶性情效能,可以培育人的品質,塑造人的靈魂,豐富人的精神內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使人們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振奮的精神狀態、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踐行先進文化的過程中,文化輔導工作顯得格外重要,要唱好主旋律,把握時代脈搏,組織、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
一、群眾文化工作者應具有的政治素質
群文工作的任務是通過組織大量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群文活動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加強家庭美德、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教育,宣傳“十八大”的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弘揚時代主旋律,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滿足和豐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群文工作者要自覺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遵紀守法、遵章守制,對群文事業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思想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業務上不斷刻苦鉆研,精益求精,適應新時期、新形勢下黨和人民群眾的要求。
二、群眾文化工作者應具有的嚴謹工作態度
群眾文化的客觀條件需要群眾文化工作者有較強的自覺性,主動性,而這種自覺性,主動性仍然來自于群眾文化工作的熱愛和堅定信念。信念是做好群眾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柱,是促使其奮發向上強大的內驅力,這種內驅能力推動著群眾文化工作者為其確定遠大而明確的目標,然后克服種種困難,去實現預期的目的。毛澤東同志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理論就是鼓勵我們文化領域里的創新精神。在當今信息高度發達、文化多元的社會里如何緊跟時代步伐、時代潮流,是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在日常工作當中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注意的問題。我們的創作工作如何創新,如何突破自我實際是一個很難的話題。除了我們要注意平時的積累以外,還要多聽、多看、多學習、多揣摩。要想出一個好的作品,如果沒有一個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事必恭親的工作精神、反復推敲的工作作風,是很難做到的,這就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開展文化娛樂活動,能否使群眾滿意,得到高尚健康和豐富多彩文化生活上的滿足,關鍵在于群眾文化干部是否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能否了解到群眾的不同需要,開展文化活動,使群眾文化活動有的放矢,滿足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民族的不同愛好,為群眾創造豐富的精神生活條件,這就需要對自己的工作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力爭將工作質量做到最好。
三、要有培訓輔導和組織的能力
群眾文化活動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復雜系統工程,必須以事先的精心策劃為基礎與保證。群文工作者是當然的策劃者,就必須具備群文活動的策劃能力。實際上,策劃能力就是計劃能力、企劃能力,要協調各方,計劃周到。
群眾文化活動要順利開展并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群文工作者又是理所當然的組織者,所以組織能力不可或缺。所謂“組織”,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務和形式加以編制,包括活動目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任務與負責人(層層分解、層層落實)等項內容。并且從制定到具體實施,形成一個動態的全過程。
群眾文化是社會文化,是整個文化中的主陣地,比起專業文化來說,無論是參與人數,活動范圍,活動內容,都是遙遙領先的。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部分,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水平,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生活,推動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沒有一支高水平的群眾文化工作隊伍,實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將是一句空話。為此,必須努力提高群眾文化工作者的能力。
組織群眾性的文化意識活動是一件既充滿著無限熱情又十分謹慎嚴密的工作。群眾廣泛參與,人多影響大,常常可以營造出非常喜慶熱鬧的節日氣氛。這項工作又要求我們做到全面策劃和安排,做到人再多,事再多也一步一步有條不紊。尤其是安全工作特別重要,如各種文藝演出、社火、游行等,稍有不慎就容易出事。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計劃好,活動中還要以高度的責任心管理好,防止和杜絕一切事故發生。
四、要具備文藝創作的專業能力
文藝創作的不斷繁榮,新的文藝作品不斷產生,是群文事業興盛發展的鮮明標志,也是群文工作者的立足之本,是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體現。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要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活動,加大對農村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繼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各界開放。
五、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實施與開展
明確群眾文化輔導的性質,建立完善的文化輔導體系,注重對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進行有效地指導和促進。在此方針的指導下,文化館要明確群眾文化輔導的性質,將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提高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方面上,加強對群眾文化的輔導工作,通過對群眾文化進行積極的引導,實現教育人民、服務社會的發展目標。積極地推進小康社會的建設,在精神文化的發展與推進方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支持。群眾文化輔導的目的不單單是做好文化輔導工作,還需要起到貼近群眾,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交流方向。促進群眾之間的文化交流,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指導與幫助。另一方面,文化館的群眾文化輔導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體系。對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進行合理、科學的安排,通過完善的體系對文化館的群眾文化輔導工作進行一系列的有效的約束和安排,避免出現工作上的重心偏移。為明確文化館的工作重心,確立有效的群眾文化輔導方式提供體系支持。
促進文化館的服務性工作的發展的同時,需要提高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意識,主要表現在對相關的輔導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一方面提高其輔導工作的專業性,另一方面,提高其服務意識。文化館是為了促進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以及促進具有特色的區域文化形成的主要機構。文化館與群眾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服務性的關系。文化館需要發揮文化工作的優勢,為群眾提供良好的文化輔導課程,提高課程質量,依據實際情況以及群眾的興趣,增加課程種類,促進文化館在群眾心目中的良好的形象的形成。例如,可以開展老年人喜歡的書法課程、舞蹈輔導、歌唱輔導或是樂器輔導。同時可以從高校中選取各個專業的志愿者或是長期的工作儲備人員,提高文化館的隊伍水平,充分促進文化館的職能的發揮。
總之,強化群眾輔導干部的責任意識,推進文化輔導工作順利進行責任意識是每個處在工作崗位的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輔導人員應以工作為主,以群眾為主,樹立責任意識,協調好個人創作與群眾輔導之間的關系。積極地與群眾交流,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原則,將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耐心細致的提高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捷.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淺談[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11).
[2]石曉琳.新時期下對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和思考[J].大眾文藝,201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