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東關小學)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設計環節中的一部分,是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和鞏固、檢驗和拓展的重要一環。對于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練習設計,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以使練習能夠成為學生發展智慧、提高學習能力、豐富數學經驗的階梯。
一、當前課堂練習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的練習設計不少是采用傳統方式,認為練習就要多練,多練就能加強學生的解題能力,同一題型的套路模擬,導致學生形成僵化的思維模式,完全不顧及學生面對反反復復出現的題型產生的厭倦和疲憊心理,困在一個狹窄的數學空間,學生思維被禁錮,對數學知識的靈動感知和自由發揮缺少了太多生氣。另一方面,由于學生認知水平存在差異,教師設計的練習都是“一刀切”的題型,既不考慮認知水平強的學生對數學練習的心理需求,又不研究認知水平弱的學生對數學練習的需求。沒有層次的數學課堂練習,使得不同水平的學生無法各取所需,導致“吃不飽的吃不飽”“不會做的還是不會做”。有一部分教師在批改練習作業時,僅僅用簡單的“對”與“錯”進行否定或者肯定,沒有認真研究學生解題過程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未能深入地從錯題中發現自己授教存在的問題,或者是忽視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另外,教師本身不研讀數學教學內容,在設計課堂練習時,只是機械地讓學生練習書本,毫無自主的創新,思維呆板,尤其是認為照搬書本做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完全沒有科學地看待課堂練習的重要性,課堂練習潛在的外延性的與生活相聯系的各種實踐操練,這都是學生拓寬思維空間、發展數學能力的載體。
二、課堂練習設計要有“趣”
激發學生主動投入練習,需要催發他們興趣的萌芽,并通過一系列教師用心的設計,讓學生對練習保有持之以恒的興趣。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特點,一些課堂練習設計就要以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來設計,才能引起他們對數學練習的興趣,在樂中學,學中樂。小學生重外觀刺激,容易被新穎有趣的、可觀可感的形象化實物所吸引,那么,教師就要對課堂練習進行一些改編,或是讓題型更加生活化,貼近小學生的生活,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或是讓題型趨于游戲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學生靈動的思維才會被充分激活,才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自覺主動地吸納到腦海中。
三、課堂練習設計要“精”練
同樣的題型一而再再而三的過量出現,名義上是讓學生反復鞏固解題方法,實則這種做法并不能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鍛煉,其結果可能使學生產生一種厭倦感,學生的思維無法得到突破和發展。與其大量地重復練習,不如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夠讓學生從一題擴展思維,只精做精練一題,從一題中發展思維,探究多種解題思路。與其對大量的題型做浮于表面的簡單解答,不如將工夫花在一題多解中,研究精選題的各個條件,學生全身心地研究題型,挖掘題型的多種解答方法,這是對學生數學思維的一種鍛煉,是對其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激化。
四、課堂練習設計要靈活
當前,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倡導終身學習,也就是說,數學練習是學生借以體現自己數學知識水平、反饋生活閱歷和經驗的載體,同時,數學練習又是學生進一步提高數學水平和能力,豐富生活閱歷的平臺。課堂練習設計應該是以人為本,從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認知特點出發,不局限于一成不變的課后練習,教師要多思考、多探尋、多發現適合學生的課堂練習,練習設計要靈活多樣,才能讓學生感到課堂練習富有生氣,對課堂練習期待更多。從當前的形勢來看,課堂練習大多是書本中的靜止字符的表述,教師可以將課堂練習設計為有靜有動、動靜結合的形式,在靜止的狀態中加入實踐的元素,讓整個課堂練習設計充滿生活氣息,學生的頭腦與雙手都會得到發展和鍛煉,促進數學能力的提高。
五、課堂練習設計要創新
創新的民族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是生生不息的民族,創新賦予一個民族更強有力的生存發展的原動力。那么,從個人來說,思維呆滯,空間狹窄,沒有創新理念則意味著這個人缺乏一種勃勃向上的生命力。正是因為創新火花的迸發,才會激勵和促使人們孜孜不倦、樂而不疲地生活和發展。要培養學生長久的數學興趣,教師就要在課堂數學練習的設計上充滿創意,引導學生去開啟思維,創新發展,讓學生由表及里、由外而內、由淺入深地練習數學,需要教師提供更為創新的練習方式,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挖掘潛能,用充滿活力的求知欲打通對數學練習的解答通道,通過對知識的訴求,開啟思維智慧,上升知識層面,從而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數學知識的品質。創新的數學課堂練習設計可以從“變”中做文章,如一題多變,借題發揮,學生的思維多樣變化,多種探索,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也可以讓學生帶著數學知識儲備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生活就是萬花筒,各種問題比比皆是,需要學生從僵化的狹窄解題空間中釋放出來,用自己的思維發散想象,最終通過創新解答生活中實際的數學問題。
總之,課堂練習設計是一個很寬泛的領域,教師的數學理念要跟得上現代教育發展的步伐,才能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投入到數學練習的解答之中,并從中獲得數學能力以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品質。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