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莉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桃城鎮第二中心幼兒園)
摘 要:我園每年都分配或更換新老師,“如何帶領新老師邁入教研之門”成為我園亟須解決的問題。幾年來,我校以“帶著角色聽課、仿著觀摩開課”作為新教師教研入門的第一步,讓新老師學習如何聽課、評課、開課,借助二次觀摩擴大聽課面,加快新教師內化所學知識的速度與成效,促進新教師聽課、評課能力和反思、展示水平的有效提高。
關鍵詞:教師;學習;觀摩
一、帶著角色聽課,提高新教師學習和參與的能力
聽課、評課是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動,是促進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經驗交流、教學方法探討、教學藝術展示、教學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手段,教師在聽評課互動中獲取經驗、自我提高。我要求新教師聽課時全身心投入,積極思維,認真分析,帶著三個角色介入:
1.帶著“教師”角色介入,將心比心
聽課時,要求新教師設身處地地思考“如果是我,該怎樣上?”林老師觀摩《大班音樂:盆碗碟杯在哪里》后寫道“魔術環節目的是吸引幼兒注意力,引起興趣,但由于幼兒猜測不出盆碗碟杯發出的聲音而變得冷場,如果是我來上,會先讓幼兒在家中進行嘗試,聽聽感受發出的不同聲音,再以魔術引入,幼兒興趣很快就能被調動起來。”新老師將執教者的教法與自己的構思進行比較,既避免不理解執教者的良苦用心,看不到長處和閃光點;又避免無原則的同情理解,看不到不足與缺點。
2.帶著“幼兒”角色介入,換位思考
要使自己處于“幼兒學”的情境中進行換位思考,從幼兒的角度去反思教師怎樣教或怎樣處理教學內容、怎樣引導、怎樣組織,孩子才能聽懂、愿探究、會應用、好延伸。陳老師在《大班語言:風在哪里》聽課中記錄“如果我是孩子,我也不知道要怎么仿編兒歌,因為不懂兒歌句式。仿編前,教師就應引導幼兒觀察兒歌句式‘風?說,當,那是風在吹過幼兒理解了句式結構,仿編時就能根據句式進行仿編,效果一定會更好。”站在幼兒的角度回望教師,我們也許就能為幼兒搭建支持的平臺,為幼兒獲得更新更好的經驗提供有利的條件。
3.帶著“學習”角色介入,取長補短
新教師在聽課中要更多地去發現執教者的長處,發現教學閃光點和啟迪,做到取長補短,提高業務水平。第一學期,新教師聽課記錄點:一是聽課內容,按先后順序提綱挈領地記錄活動環節;二是各環節所用的起始時間;三是創設的情境、過渡的語言、組織活動的方式;四是幼兒操作的內容和形式、幼兒說的話以及活動完成狀況;五是在旁邊隨時記錄自己的想法、意見或建議。第二學期要求新教師進一步記錄:一是教師引導的技巧、激勵的方法;二是教師挖掘與利用課堂生成資源,靈活處理偶發事件的情況;三是自己的點滴感悟。《中班綜合活動:各種各樣的帽子》執教者通過五個環節“參觀帽子商場—觀察感知帽子特征與用途—魔術認識特殊帽子—幫小動物選帽子—添畫帽子”組織了活動,王老師記錄“材料豐富齊全,時間分配合理,情境創設、魔術和游戲的形式幫助幼兒理解帽子的特征和用途,教師語言富有激勵性,可將‘添畫帽子環節移至第二課時或區角活動中進行;活動中將‘添畫帽子改成‘自選喜歡的帽子隨音樂自由表演,將本次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幼兒也能在認識帽子特征和用途的基礎上,體驗活動帶來的快樂。”
二、仿著觀摩開課,提高新教師反思與展示的能力
新教師嘗試把觀摩課結合實際在本園或本班組織二次觀摩,一來借助觀摩擴大聽課面,二來加快新教師內化所學知識的速度與成效,提高新教師反思和展示的能力。
1.積極分析追問,碰撞反思火花
聽課后應及時進行反思與分析,引發教師發現問題,并從對解決問題的不同看法、觀點的沖突中學會思考,找出課的特點和閃光處,總結出有規律性的認識,明確對自己有啟迪、能學會的方面。李老師觀摩《大班體育:投球進籃》認為“將近50%的投中率偏低,大部分幼兒成功體驗不足,影響幼兒投球進籃動作的持續興趣。”而林老師認為“失敗是正常的,并不是人人都能一下子成功的,沒有必要讓全部幼兒都體驗成功。”經過碰撞達成共識:一是可將籃球架放低,讓更多幼兒體驗成功;二是加倍激勵和指導沒有拿獎的幼兒,讓孩子勇敢面對失敗,接受挫折考驗,并能以失敗為動力,不斷努力向成功邁進。針對課的實際情況,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合理的修改建議,與執教者或其他聽課者進行交流切磋,達到互助互學的目的。
2.大膽調整設計,拓寬專業內涵
專業引領的力量除了來自理論工作者,也來自教學一線的優秀教師,業務尖子、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都是園本教研的“本土專家”,我們目的就是要把新老師逐步培養成這樣的群體。每觀摩完一個活動,我讓新老師提出意見和建議,并大膽進行調整設計,拓寬專業內涵。王老師觀摩了《大班美術:畫味道》,此活動融合了科學知識、美術技能、語言表達、數學統計,先以“演播廳”情景:紅、藍、橙隊競賽的形式引入;再通過“嘗味道、說味道、猜味道”環節,統計三隊得分情況;接著,幼兒品嘗食物并運用表情、線、形、顏色、食物等來表示自己的感受;最后展示幼兒的作品,相互交流評價。王老師在聽課時發現活動“時間過長、容量過大,目標過泛”應該調整,認為可分解為兩個活動:《科學活動:嘗味道、說味道》,目標確定為“通過嘗味、說味,大膽運用表情和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美術活動:畫味道》目標確定為“通過畫味活動,大膽應用不同的線、形、色大膽構圖表達自己的感受,初步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
3.勇于開課研討,豐富資源渠道
我園地處農村,學習、觀摩與培訓受時間、空間、財力等的限制,二次開課研討成為我們低成本、高質量的資源渠道。讓新教師嘗試把觀摩過的課結合實際在本園或本班組織二次觀摩,除了借助觀摩擴大聽課面外,還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進一步開展。陳老師在二次觀摩《美術活動:畫味道》中照用“紅、藍、橙隊競賽”引入形式,第一環節說味道,哪一隊說得多得分多;第二環節畫味道,幼兒仍分成三隊;第三環節展示評價作品,哪隊畫得好畫得多就給哪隊加分;第四環節活動延伸到美術區角畫各種各樣的味道,版面設計成紅、藍、橙三大塊,哪隊尋找得多、畫的味道多哪隊就得分。一來調動了幼兒積極性,激起挑戰欲望;二來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競賽意識,還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又如,黃老師在二次觀摩《大班仿編兒歌:我想……》中,增加了“看見,我想有,可以”句式圖譜,幫助幼兒明確要仿編的句式結構特點,從而仿編出更多兒歌。
帶著角色聽課,仿著觀摩開課,對于新老師來說難度不小、壓力也很大,但如果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對于新老師的聽課能力、評課能力、反思水平、展示水平將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不一定每一次觀摩回來的活動都適合在本地本班開展,領導者一定不能太過于強求,應尊重新教師的建議和意見,給新教師靈活、健康的成長空間。
參考文獻:
劉小燕.幼兒園新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好家長,2015(9).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