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連英
摘要:概括地說,小組合作學習就是采用一定的分組標準,把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通過任務給定、組員激勵、互相評價等手段進行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合作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讓學生初步獲得從事科學研究的體驗和技能,提高教學效率;此外在小組學習的互相溝通中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
一、小組合作學習易產生的問題
問題一:雖然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工,但仍然存在組內優生獨霸課堂、組內成員兩極分化的現象,大大影響了組內其他成員學習動機的進一步激發,使小組合作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問題二:雖然小組合組學習取得某種成功,但限于小學生的認識能力,其深層次學習內部動機仍未理性煥發。小組合作學習一旦在一種互助成功的氣氛中進行,就會取得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良好效果,從而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問題的分析——兩種動機理論帶來的啟示
1.從馬洛斯的人本主義動機理論學說透析問題一
馬洛斯在1943年發表《人的動機理論》一文中提出了“需要層次論”,他認為人有5種基本需要,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它們一個比一個層次更高,依次構成需要的五個層次。馬斯洛認為這五種基本需要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一般來說,在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后,高層次需要才會出現。同時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由于高層次需要的產生而結束,只是對行為的影響力有所降低。各層次需要是相互依賴、彼此共存的,這五種基本需要在人的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占有不同的地位。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他們尚未獲得完全的獨立認知能力,其認知風格和人格尚在健全之中,這時候的小組合作學習更要重視學生的動機需要層次。
只有在一種互助互愛的小組合作學習氣氛中,組員才能感覺到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集體感,并在小組其他成員和任課老師的適當激勵和表揚中實現自尊的需要,最終從完成學習任務所帶來的喜悅中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同時,小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
2.從動機的層次學說透析問題二
西方對學習動機的研究曾一直將動機定位為相對穩定的學習特征,并提出了各種經典的分類方法。但從上世紀90年代,研究者將動機看做是學習者在內部及外部的各種影響下逐步演化、構建的動態過程,并與課堂應用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強調考察學習者在多大程度上贊同為取得最佳學習效果采取的行動,并在這一過程中驗證動機表征。具體地說,他們首先把動機定義為兩個抽象表征:一個是基于活動本質的內部興趣,另一個基于活動外部的贊譽,然后主張把外部與內部動機按照自立程度與內化程度劃分為不同種類并顯示在連續統一體中。
從以上經典理論來審視問題二不難得到問題的癥結:由于小學生元認知能力欠缺,即使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取得某種成功,如果沒有教師的肯定與明示,其學習的深層內部動機仍無法實現,而只有這種深層次的學習動機才能培養學生真正的學習興趣,為下一步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就問題二所出現的情況,教師在學生完成小組學習展示后可以先對學生進行表揚,然后再問他們為什么得到了表揚。并告訴他們因為他們能夠互相合作,發揚團隊精神并解決了數學問題,這是一種很了不起的學術探究能力,非常偉大等等,這樣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就慢慢得到了培養,從而深層次的學習動機也逐步喚起并內化為學習者的一種持久的動力,學生在小組學習中不僅學到知識,還能在這種學習形式下發展合作、領導、服從等社會能力。
三、啟示與建議
1.應以人為本
小組合作學習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須使成員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成員之間必須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經常進行交流、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學生的學習動機逐步內化,并在整個小組學習中保持積極性。
2.形式要多樣化
在教授小學數學《9加幾》時,先讓前后座為基礎的小組進行討論有幾種算法,結果發現小組內有的同學很快就說出了點數法、接數法、湊十法等若干種方法,而其他同學還一無所知,其實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設置及任務給定過于簡單,和讓同學單獨思考的效果相差不大。因此,在實際運用中,應該將這種單純的過于偏向組內成員競技的做法變為組內成員合作性的項目。
3.要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意味著教師責任減少,在這種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責任更大了,教學技巧要求更高了。在整個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合理的疏通和激勵,只有這樣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誠實守信,競爭意識、團隊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藝術等現代人的合作品質才能得到更大的展示和提升。
目前,小組合作學習提倡教師當好“導演”,學生當好“演員”,而不再像傳統教學所強調的那樣,教師是為了保持所謂的權威,教師既“導”且“演”,結果是“導”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小組合作學習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巧妙地運用了生生之間的互動,把“導”與“演”進行了分離與分工,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了學生,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由此以來,傳統課堂上許多原來由教師完成的工作現在就可以由學習小組來完成,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過程的促進者,而不再作為與學生并存的主體。教師也會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負荷得到一定的減輕,可以有時間研究教學問題,科學設計教學方案,進行教學改革,確?!皩А钡馁|量。學生由于主體性得到了體現,自然也會產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會把學習當作樂事,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地。師生負擔也可以由此大減,教學的良性循環也會因此而建立起來。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不是一把萬能的鑰匙,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地探索有效合作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不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