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萍
摘要:對豬流行性腹瀉的臨床癥狀、預防及治療措施進行了介紹,探討了如何對豬流行性腹瀉進行有效防治。
關鍵詞:豬流行性腹瀉;預防,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05-0021-01
豬流行性腹瀉又叫流行性病毒性腹瀉,其病狀與傳染性胃腸炎十分相似。在溫度較低的春冬季節,發病率較高。該病傳染速度較快,患病后的豬生長速度受到影響,體質與免疫力也會逐漸降低。如果未能及時對患豬采取治療措施,會導致大范圍的豬被傳染,從而使養殖戶遭受較大的經濟損失。
1 臨床癥狀
豬流行性腹瀉在12月至次年2月發病率較高。豬患流行性腹瀉后,由于小腸病變隨即出現消化問題,最初出現灰色或灰黃色的水樣性腹瀉,同時在進食時伴有嘔吐癥狀,導致豬因營養攝入不足而迅速消瘦。部分病豬還會出現體溫上升的情況。出生10 d以內的仔豬患病后,因其體質較弱極易出現脫水而死亡。若未能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患病未死亡的仔豬生長過程也會受到影響,成為“僵豬”,平均每天生長不足50 g,有的6個月才達20 kg。豬流行性腹瀉患病的對象不分年齡大小,年齡越小的豬患病后的癥狀越明顯,其消瘦的程度也更顯著。
2 治療措施
一旦發現病豬應立即將其從豬圈內轉移出來,并對豬舍采用0.1%的過氧乙酸進行熏蒸消毒,同時為避免病情擴散應在豬舍四周撒放生石灰。將未患病的豬群轉到安全區域進行隔離飼養。目前并沒有該病的特效藥物,一般是根據癥狀進行對癥治療。若病豬嚴重缺水,則應增加其飲水量、減少飼料的喂量[1],避免脫水與酸中毒的狀況出現。若豬群患豬較多,可在每噸飼料中同時加入300 g免疫球蛋白、400 g強力霉素、500 g多種維生素、600 g增效磺胺二甲、1 000 g抗病毒一號以及10 kg葡萄糖,連續飼喂7 d;避免大規模脫水癥狀出現時,將1.5 g氯化鉀、2.5 g碳酸氫鈉、3.5 g氯化鈉和20 g葡萄糖加入1 000 mL水中進行補水。針對病情嚴重的豬可靜脈注射5%碳酸氫鈉溶液與林格氏液和5%~10%葡萄糖鹽水。針對年齡范圍在1~2周齡的病豬,可每天灌服4~5次39 ℃的土霉素堿或者硫酸新霉素與口服補液鹽攪拌液,補充病豬體內的水分。將毒痢頭孢1 kg、多糖素1 kg與VC銀翹散2 kg和1 t飼料攪拌后飼喂用于輔助治療,連續喂養5 d。
3 預防措施
3.1 加強飼養管理
高品質的飼料能夠使豬的免疫力得到提高。加強對飼料的管理,嚴禁喂食過期發霉的飼料,避免出現腹瀉。對于哺乳期的仔豬不能直接喂食涼水,應采用溫度不低于20 ℃的水。為避免仔豬斷奶時由于食物的改變引起短暫性過敏從而導致腹瀉的情況出現,在日常飼喂的時候,不能由哺乳直接進入飼料喂養。在對仔豬進行斷奶時,為了避免短暫性過敏情況的發生,應提前補飼少量的飼料,提高其對飼料的適應性,以最大限度防控腹瀉的發生。
3.2 加強隔離消毒
通過對圈舍進行定期的消毒,提供良好的衛生與通風,可以將疾病感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2]。在出現豬流行性腹瀉病豬后,應將其余未患病的豬進行轉移隔離,對圈舍進行全面封鎖,并對未患病豬群、飼養人員的手套、鞋子等采用84消毒液進行徹底消毒。同時,飼養人員應盡快上報病情,提醒其他養殖人員加強消毒防疫工作,最大程度地避免疫情的傳播。
3.3 加強圈舍管理
為避免因圈舍溫度偏低而引發疾病,可通過空調、加熱盤與紅外線燈等對圈舍進行升溫;在對豬舍進行清潔時,不能用水對病豬直接進行沖洗,以預防患豬體溫升高出現應激導致死亡的情況出現;為避免仔豬斷奶時發生腹瀉,在進行仔豬斷奶時,應依照生長狀況與管理水平較好的仔豬提前斷奶、生長狀況與管理水平不佳的推遲斷奶的原則進行合理斷奶。延長病豬舍內仔豬的哺乳時間,推遲斷奶過程。并且盡量在仔豬2月齡時進行多種疫苗的注射最為合適。
4 小結
為了最大限度地預防疾病的產生,應加強養殖場的疾病防控意識,定期進行圈舍的清潔消毒,保障圈舍的衛生質量及通風條件等。在有豬患病后要沉著冷靜地處理,盡快將病豬進行隔離并對未患病的豬群進行預防,加強控制疾病傳播的力度,減少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蘇正華.豬流行性腹瀉的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獸醫,2016(4):23.
[2] 林忠武.豬流行性腹瀉的流行特點及其防治措施[J].福建畜牧獸醫,2011(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