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琦
2014年夏天,劉濤從西北前來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應聘。進入暨大三年來,他的學校榮譽感、職業歸屬感極速提升,在環境傳播、視覺修辭、媒介文化研究等領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
2015年,暨南大學(以下簡稱“暨大”)進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的行列,為學校加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像劉濤這樣的一大批青年教師,在這里找到了職業幸福感,逐步收獲了事業和生活的成熟之美。
作為“華僑最高學府”,暨大一直以來貫徹“僑校+名校”的發展戰略,把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建設放在學校發展的重要地位。現今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有專任教師2129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導師636人,教授615人,副教授800人。毋庸置疑,在“創新強校”、建設高水平大學、高水平學科等發展進程中,青年教師是師資隊伍中的生力軍。學校現有35歲及以下的教師437人,占比20.51%,肩負著延續百年名校的責任與榮光的重任。
建好管理框架,搭好人才成長的“腳手架”
胡軍校長常說:“高水平人才本身所帶來的影響力、吸引力、競爭性以及良好學術環境的形成,是人才建設的深層意義所在。”暨大始終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將人才工作作為學校的核心工作,按照“內涵發展、激發活力、提升效益、扎實推進”的原則,實施“一二三”的綜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框架。即一個核心二大計劃三項制度,一個核心是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兩大計劃是“暨南千人引智計劃”和“暨南精英師資計劃”;三項制度是準聘長聘制、分類管理制和多元薪酬制。
在創新用人機制方面,學校實施“暨南千人引智計劃”,建立領軍人才、杰出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優秀青年學者、博士后、專職科研人員分層次、多元化的師資隊伍。“暨南精英師資計劃”下分“暨南大學優秀青年教師支持計劃” “暨南大學杰出學者支持計劃”與“暨南卓越學者支持計劃”,構建分層次、分階段和全覆蓋的師資培養體系。
在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下,青年教師普遍感到有目標、有奔頭、有團隊,教科研積極性大大提升。
教研相長,找到事業發展驅動力
青年教師面臨“上講臺”和“做科研”的兩大工作壓力。暨大提出“科研為根、教學為本”的理念,注重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的整體推進,實施“新任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訓練營計劃”。(1)崗前培訓。學校制定了《暨南大學教師崗前培訓管理規定》,培訓內容包括教育教學能力培訓、校情校史培訓、普通話培訓。其中教育教學能力培訓部分不僅包括了四門理論課的培訓,還包括了教學實踐培訓,邀請國家和省級教學名師、學校十佳教師等做教學技能、教學方法方面的講座,圖書資料檢索培訓等;邀請國家杰青、“千人”做科研之道講座;增加新教師試講和名師點評,切實提高新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2)中青年骨干訓練營。通過名師講座、學術沙龍等各種形式實現教師能力提升計劃。(3)以賽促教。學校每年舉辦一次“本科課程新任教師教學競賽”,每兩年舉辦一次“本科課程教學競賽”及“本科課程全英語教學競賽”。這三個各有側重的本科教學競賽平臺,已成為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的搖籃。很多優秀本科教學人才從競賽中脫穎而出,成為本科教學的中堅力量,部分表現優異的教師更被推薦參加省級、國家級教學競賽并載譽而歸,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4)創設“品味教學”品牌活動。以教學觀摩課、學術講座、專業座談會、教學工作坊等多種形式呈現,主題緊貼時下教育熱點與教師切身需求,夯實教師教育基本功,推廣先進教學理念,鼓勵教師投入參與教學研究和教育創新實踐。
啟動經費支持,幫助青年教師開創科研新局面。2011年,學校正式啟動“寧靜致遠”工程,通過制度與文化的建設,以及物質條件的保障與安排,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營造一種“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教書育人環境,為不同年齡段和研究層次的優秀學者打造了“遠航計劃”“跨越計劃”和“啟明星計劃”3個項目,尊重人才成長和事業發展的規律。隨后,學校又推出了“寧靜致遠”工程項目之青年項目,支持對象為35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有較強科研能力的在編在崗青年學術骨干教師開展自主選題科學研究工作。
為突出學校國際化特色,促使學校的教學科研與國際接軌,學校實施“中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計劃”,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全額資助項目、高校青年骨干教師項目、富布萊特中美項目、系主任海外培訓團、東華財團獎學金和其他校際交流項目等各類項目,派出青年教師出國進修訪學,追蹤學科發展前沿,提高學術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近3年,學校3個月以上的出訪人數逐年增多,獲得國家資助比例逐年上升,出訪人員年輕化,學科分布均衡,逐漸實現國際化師資的內生增長。“教師的國際化不僅是指國籍的國際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背景的國際化”,到2016年4月,學校教師有出國訪學進修一年以上經歷的比例已達到42.3%,出訪人員多數是45歲以下的中青年骨干教師。
暖心聚力,提供堅實保障
為了讓良才更好地棲身暨大,服務廣東,暨大的一個創新做法是直接為新引入的高水平科研團隊建立研究院或學院,創造團隊成長的“溫室”。學校成立了一批直屬學校的研究院(所),院長(所長)由學校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擔任。如: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質譜儀器與大氣環境研究所、環境與氣候研究院、納米光子學研究院。暨大領導常說:“暨大可能沒有最好的條件,但力爭有最好的服務。”學校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校長就是這個“站長”,著力打造“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
學校建立了能進能出的準聘長聘制、能上能下的分類管理制、能高能低的多元薪酬制三項制度作為制度保障。按照“分類管理,準聘長聘,多元評價,個性薪酬”的思路,推動人員良性流動,激發教師隊伍活力。其中,教師聘任崗位分為準聘和長聘兩種,建立了“準聘—長聘—低聘—轉崗—退出”的梯度流動機制。學校對新引進青年教師職稱晉升開設“綠色通道”,以“規范、完善、創新、提升”為指導思想,健全工作機制,規范工作程序,改進評價方式、完善評價標準,有效地激勵了青年教師成長。
如今,學校已有全職院士4人(含雙聘為7人)、外籍院士7人、“千人計劃”入選者20人、“萬人計劃”入選者10人、“長江學者”15人和國家杰青19人。僅2016年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就有83人。學校鞏固和發揮人文社科實力強勁的優勢,2016年再增2個廣東高校重點平臺(文科實驗室),目前省文科平臺數量居全省高校之首。在“工科振興計劃”提出后,新增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新增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新增3個ESI全球前1%學科,至此暨大ESI全球前1%學科數增至7個,入選學科數排名全國第34位。
【個案鏈接】
在母校收獲職業幸福的陳填烽
陳填烽,化學與材料學院教授,本科、碩士都就讀于暨大,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獲博士后研究員后,回到母校工作,一直致力于生物無機化學及化學靶向創新藥物的研究,在基于腫瘤化學特性的藥物設計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獲得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項目、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及廣東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等12個項目的資助。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0)、國家863青年科學家(2013)、廣東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2013)、霍英東青年教師獎(2014)及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15)。近五年以通訊作者在本領域主流雜志發表論文超過120篇(引用超過2500次),封面論文15篇,h-index為30,申報中國專利18項,授權美國專利1項,實現技術成果轉化2項。獲2015年廣州市科技獎、首屆中國創新大賽優秀獎(2016)、第三屆金博獎(2014)及第七屆國際發明展覽會銀獎(2012),推動了化學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
有社會擔當的年輕博導劉濤
劉濤,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入選廣東省青年珠江學者、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文化英才、廣東省優秀青年教師培養對象,是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傳播、視覺修辭、媒介文化(空間批評)。教學方面獲得第三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第三屆廣東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科研方面獲得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二等獎,廣東省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兼任中國教育報刊社簽約評論員,在《中國教育報》開設評論專欄,作品獲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