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思維導圖的形象性、層次性、關聯性和可擴展性,能將大腦思維過程具體化、可視化和直觀化,適合在文科教學中輔助學生培養條理性、歸納知識點、發揮想象力。而對于基礎教育中的語文教學來說,思維導圖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直觀、有效的新途徑。
一、思維導圖在閱讀教學中的使用
閱讀不光可以讓知識點在學生大腦中儲存、積累,更重要的是它能為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打下基礎。為了讓學生學會自行從閱讀中獲取讀寫的方法,建立起自己的認知體系和表達方式。我嘗試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多元化的理解以圖式呈現,鼓勵學生自由運用線性模式、環狀模式和放射模式等多種形式的構圖呈現自己的閱讀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頤和園》一課,學生在初讀課文后,畫出四個主分支,即:長廊、萬壽山腳下、萬壽山上、昆明湖。再讀課文后,進一步細化各個分支,“長廊”分成“長”和“美”兩個分支;“萬壽山腳下”分為“佛香閣”和“排云殿”兩個分支;“萬壽山上”分為“樹叢”和“昆明湖”兩個分支;“昆明湖”分為“堤岸”“小島”和“十七孔橋”三個分支。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把二級分支再進一步細化,如“長廊”的“長”可以用兩個分支來概括,即“望不到頭”和“七百多米、273間”;“長廊”的“美”也可以用兩個分支來概括,即“五彩畫”和“花木”……這樣就可以完成思維導圖的三級分支。完成思維導圖后,再來看看課后問題: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各處景物有什么特點?如果按以往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回答會很零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與脈絡,而現在,通過畫思維導圖,在學生們的大腦中,文章的結構明確了,脈絡清晰了,記憶加深了,不僅能高質量地完成課后問題,就連以前覺得頭疼的復述課文,也能輕松應對了。
二、思維導圖在寫作教學中的使用
以圖促寫,即用圖式語言,喚起學生的構思熱情,激發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形成一種內化式、體驗式的寫作思維。例如在一堂寫作課上,學生要寫一篇題為《一件難忘的事》的作文,學生先畫了一棵大樹,在樹干上寫上主題,然后畫出主分支。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把素材歸為三類,即“第一次×××”“活動類”“感恩類”,這也就是二級分支。接著,把這三大類再細化,也就是三級分支,例如“第一次×××”里面又包括“學做家務類”“學體育技能類”“學購物類”; “活動類”又包括“體育類”“社會實踐類”“主題活動類”;“感恩類”又包括“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同學”三方面。然后,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再想想從這些類別又可以聯想到哪些具體的事情,也就是四級分支。有了這樣一個樹形思維導圖,學生的選材一下子就豐富了,交上來的作文終于沒有出現千篇一律、大同小異的現象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有新意、有個性的選材,真正體現了“我手寫我心”的真情實感。
三、思維導圖在復習教學中的使用
復習是老師與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深化拓展及融會貫通的過程。在語文復習課中運用思維導圖,效果更明顯。首先,和學生一起按單元把一本書的內容“梳理”并“壓縮”成由重點信息所組成的一張圖,幫助學生構建整本書的知識網絡,即主分支;然后,把一個單元的內容“梳理”并“壓縮”,再畫出每個單元的重難點,即二級分支;接著畫出一個單元里每一課的重難點,即三級分支。有了這樣一幅圖,學生在整體上建構和把握知識點,理清復習的思路就容易多了。
把思維導圖引進語文教學實踐,既能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引導學生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勤于動腦、善于思考的良好思維習慣;同時也能喚起學生的構思熱情,激發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使其養成自主探究、勇于創新的學習習慣,這能使學生終生受益,對學生的終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巧用思維導圖,讓語文課堂綻放出最美的思維之花。
責任編輯 黃日暖
見習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