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麗
對于剛接觸英語這門學科的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英語知識的灌輸,而是首推興趣的培養,興趣是學好英語的關鍵。正如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認為的,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興趣為先決條件。有了濃厚的興趣,再培養好主動說、樂于說的學習習慣,從中幫助學生確立起學習英語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一、營造輕松氛圍,消除學生焦慮感
一般而言,初學英語的小學生面對著英語這一外來語種,大都是既感好奇又陌生。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選擇教學方法時要重視課堂學習氛圍的創設及調節,盡量讓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例如在英語學習的第一節課面對新奇又帶怯的學生們,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欣賞一些有趣的英語歌曲,如“Apple trees”等,并借助多媒體,通過畫面展示歌曲的內容。在欣賞優美旋律的過程中,原本嚴肅的課堂氣氛馬上發生變化,學生們變得輕松、興奮,也跟著哼唱起來。而在每個教學環節進行之前或之后,教師最好讓學生學一學、唱一唱或說一說跟教學內容相關的歌曲或歌謠來活躍氣氛。例如在教學有關英文數字1到10時,讓學生唱一唱英語歌曲“Ten Little Indian Boys”;在教學Colours時,讓學生說唱英語歌謠“Red, yellow, blue and green”等等。這樣,可以使得整個課堂教學環節有張有弛,令學生輕松又有興致地跟進教師的教學節奏。
二、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自制能力較差,很難在40分鐘的課堂上全神貫注地聽課,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潛意識,巧用英語歌曲及歌謠進行教學的滲透,使原本比較單調、乏味的單詞訓練變得有生機、有活力。例如,在教學新單詞時,可以嘗試將新單詞加入學生比較熟悉的歌曲或歌謠中,讓學生通過聽教師唱而自主發現兩者的不同,并讓學生一一說出新歌詞,即是新單詞。這樣的單詞教學法,更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也更能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以教學lamp, mirror, clock, bed等新單詞為例,可以將這四個新單詞一一替換學生已學過的歌謠“Book, pen, desk, chair”中。教師和學生邊做動作、邊誦讀原歌謠一次。接著,讓學生聽教師誦讀新歌謠,這首新歌謠里,將原歌謠的book換成 lamp,pen換成mirror,desk 換成clock,chair換成bed. 可以分兩次替換新單詞,第一次先替換lamp和mirror,第二次才替換clock和bed.此時教師要求學生聽后說出與舊歌謠有什么不同,學生的專注力和興趣點被調動起來,聽起來會格外認真。然后,教師邊誦讀邊出示實物,一般讀第二遍時,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說出所要學習的新單詞了。最后,教師讓學生跟讀新歌謠,也就是對新單詞的操練。
在每節課的復習回顧階段,同樣可以通過滲透自己創編的歌謠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復習動詞過去式時, 我創編了這樣的歌謠:
I did it.
Planted, planted planted trees.
Watched, watched, watched TV.
Washed, washed, washed the clothes.
Cooked, cooked, cooked tasty food.
Listened to music and painted a picture.
Called to my friends and helped my mum. Yeah!
學生唱念這首歌謠,可復習動詞的過去式及相關句型。
三、鼓勵學生樂于開口,使其獲取成就感
在學生們開始融入英語歌曲歌謠所營造的寬松、有趣氛圍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鼓勵他們積極開口唱英語歌曲或說英語歌謠,實際上就是在訓練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說、唱的訓練次數越多,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就越快。具體到教學環節上,教師在第一階段可以先模擬故事情境或采用其他生動活潑的動作形態講解歌詞、歌謠內容,調動學生的興致,接著由教師帶讀、學生齊讀,再請個別學生讀,然后請讀得比較好的學生當小老師,帶同學讀歌詞。在第二階段先讓學生通過聽錄音示唱兩遍,再回憶所聽的內容。第三階段讓學生分組分角色練唱歌曲及歌謠,這樣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與積極性。
對于一些特別有趣的英語歌曲或歌謠,還可以鼓勵學生放飛想象力,大膽加入創新元素去表達、表演英語歌曲或歌謠的內容。例如,學生學完歌曲“Old Mac Donald Had a Farm”時,可以讓他們發揮聰明才智,自編自導地表演這首有趣的歌曲。他們不僅把歌曲里各種動物的形象以及叫聲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也會表演得妙趣橫生、精彩紛呈。此外,處于成長期的小學生,思維活躍、反應靈敏,敢于標新立異。在教學中,教師應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尊重他們的創新意識,鼓勵他們改編或創編兒歌、歌謠等,一位學生就曾經改編過這樣一首歌謠:
課本英語歌謠:Whats that? Whats that? Is that a hat? No, it isnt. Its a cat. Whats that? Whats that? Is that a bear? No, it isnt. Its a chair.
學生改編的歌謠:Whats this? Whats this?Is this a window? No, it isnt. Its a door. Whats this? Whats this? Is this a lamp? No, it isnt. Its a mirror.
四、運用有效評價,增強學生自信心
在評價環節,我使用了多種方式,如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等,并設置了不同評價層次,如:one star(一般), two stars(可以), three stars(不錯), four stars(好)and five stars(非常好)。我自編了一首英語歌曲“I like my mum”教六年級的學生學唱。我請一位平時學習不主動、對學習沒有自信心,但英語歌曲唱得還不錯的同學在全班面前演唱這首歌。他很快樂地唱出來了,而且是邊表演邊唱,很投入地表現出對媽媽的愛。唱完后,全班同學給了他熱烈的掌聲,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給了他five stars,我也給了他five stars。他的自我評價也是five stars,既激動又興奮。從那以后,他學習英語也變得主動起來了,對學好英語有了自信,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期末,我和全班其他同學對他的總評價是:班級中英語學習進步最快的同學。
概而言之,運用歌曲及歌謠四步法來進行英語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消除學生的焦慮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獲取成就感、增強自信心,覺得英語課好學、易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實現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