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蘇龍
2017年2月24日,由省教育廳主辦、省外語藝術學院承辦的廣東省小學名教師海外研修培訓拉開帷幕。本次學習考察在南澳洲與維多利亞州,全程共21天,內容主要是聆聽講座、跟崗學習、參觀學校、交流互動。澳大利亞的教育具有世界一流的水準。這個人口約2400萬的國家,已先后有十多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僅生物醫(yī)學科技領域的就有七位。經過二十來天的學習考察,感受最深的就是澳洲政府保護兒童措施具體明確,強調細節(jié),學生行為規(guī)范,學校氛圍寬松,注重實踐,但學生思想自由,創(chuàng)意無限,這似乎可以回答“錢學森之問”吧。
注重細節(jié) 行為規(guī)范
澳洲政府對兒童保護、尊重的措施非常具體、明確,注重細節(jié),操作性強。據南澳州政府教育及兒童發(fā)展部國際教育處Lausame Cheers老師介紹,對于拔尖的學生,很多學校都會采取混班的方式,如經學校評估的三年級優(yōu)秀生與四年級學生一起學習。當然,教師也會提供額外輔導。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更要提供額外幫助,很多學校設立專門了類似于我國的心理咨詢室的專職教師與場所。對于這類學生的認定,澳洲政府有一套明確的程序與要求。首先要由專業(yè)人士(如心理醫(yī)生等)來進行診斷,一旦評估認定,政府會有相應的款項、政策支持,如配備專業(yè)的教師,學校必須提供專業(yè)、合適的場所,給有需要的學生提供一對一的輔導。教師要根據專業(yè)的診斷進行合理的設計,使學生達到個人的最佳水平,政府還會聘請第三方的專業(yè)人士進行后續(xù)的評估與跟蹤,以決定后續(xù)的政策、資金的支持。
據南澳洲教育部Rebecca Fuss老師介紹,澳洲學生從0—18歲都有法律規(guī)定的明確保護責任。教師只要懷疑學生受到不公正待遇,如被虐待、遭受暴力,不需要證據,就必須報告,如果不報,教師就可能受到紀律處分,甚至被解雇。澳洲法律法規(guī)在兒童保護方面規(guī)定非常詳細、具體。如教師在任何情況,不能在私密空間與學生一對一地相處;教師不能使用學生的衛(wèi)生間;不能使用私人郵箱跟學生聯系;原則上教師不能與學生有肢體接觸……
澳洲每個學校都各有特點、個性、特色,但行為嚴謹規(guī)范這一點是共同的。下課鈴響時,校園里有些說笑聲,但一定聽不到高聲喧嘩、怪喊怪叫。在空曠而超級大的教室里、走廊上幾乎見不到學生打鬧、嬉戲。參觀中,我看到所有學校的學生聽課時,都圍坐在教師周圍,除了教師的合適聲音,幾乎聽不到雜音。學生做練習時,雖然姿勢五花八門,有坐在地上墊個夾板寫的,有趴在地上的,有坐在沙發(fā)上的,也有坐在高矮不一的課桌椅上寫的;做練習或者寫作業(yè)時,學生會有走動,也有討論,但都溫和、聲音適中,不會影響相鄰班級。我在上校光花園小學跟崗五天,周五學校舉行總結會,600多名學生集中在學校一個小籃球館(小于一個標準籃球場)內,四周坐滿了家長代表和學校教師,學生只能席地而坐,坐得滿滿當當。主持人聲音響起,學生在約十秒的時間里自動安靜下來了,全場鴉雀無聲,速度之快,可以用令人震撼來形容。
愛追逐打鬧是學生的天性,澳洲學校也有不少活潑好動的學生,但都在籃球場、操場、草地上活動,包括十來分鐘的“放風”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學生知道在哪些地方該怎么做,在哪些地方不能做什么。寬松、自由、快樂的背后有著嚴謹的規(guī)范,所以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諧、自然。聯想到我們的學校,絕大部分教師都下大力氣訓練學生的行為習慣,為什么效果就很不盡如人意呢?我在所有參觀的學校都提到了這個問題,回答驚人的一致。首先,學校重視學生的行為習慣。在學前班時都會訓練六周左右的時間(學前班都在小學)。其次,孩子們從小在家里、社會、社區(qū)就會接受規(guī)范、制度的約束,很多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小就根植在孩子們的心里。如在周五集會時,坐在后面的家長代表和坐在兩邊的所有教師,幾乎看不到交頭接耳的現象,他們給了孩子們一個良好的榜樣和示范。上學以后教師只需要清晰的告知學校的要求并加以適當的訓練,學生就會按照規(guī)范和要求來做。如果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光靠學校,沒有家庭、家長、社會、社區(qū)的參與,效果一定是大打折扣的。
氛圍寬松 思想自由
與良好、嚴謹的課堂行為習慣相對應的是寬松的氛圍、自由的思想。我們第二學習小組在墨爾本、阿德萊德先后觀摩了六個年級近四十節(jié)課,包括英語、漢語、日語、數學、科學、美術、科學、體育、音樂、表演及歷史等等。“窺一斑而見全豹”,通過觀課以及與學校、教師之間的交流,深切體會到澳大利亞的學校都非常注重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在平等、尊重、寬松的氛圍中有自由的思想。
上校光花園小學校領導介紹,學校努力為學生營造自由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玩樂中學。他們特別倡導思想自由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學建立在近似于“玩”的基礎上,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學會調查、分析、研究和反思,從而有能力去研究更有深度的問題,進行再次的研究和反思全過程,所有這些都貫穿在不同的學科課程中。
在澳洲,隨處都能感受到各個學校營造寬松氛圍,培養(yǎng)學生自由思想方面所做的努力。課堂教學氛圍是自由的,學生圍著教師呈扇形席地而坐,好像孫子聽外婆講故事的感覺,教師鼓勵學生提出不同問題。課堂秩序是自由且有序的,設有學習區(qū)、交流區(qū)、休息區(qū)。學生練習時可以隨意組合,既可以獨立完成自己的研究計劃,又可以進入小組討論,累了還可以隨意躺在地上休息,或在專門的休息區(qū)睡覺,是一種我們日常教學中不能忍受的“散漫”狀態(tài)。教室文化是自由的,既有體現教學方式的要求,又有“Our wonder wall”,學生可以直接把自己的問題寫在墻上。四周的墻上、天花板上、頭頂的空間上還有不同主題的學生的作品,看似凌亂卻充滿著濃濃的思想自由的氣息,讓習慣了整齊劃一的我們驚嘆不已。思想自由精神融入校園、教室、圖書館、操場等環(huán)境的布置中。每個班級有相對獨立的半封閉教室,又有共同的開放的活動空間。很多的圖書布置在走廊、過道邊上或教室四周,低年級段的智力玩具則放置在教室書架上。
以人為本 注重實踐
阿德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建校于1874年,一直是澳洲的頂級學府之一,在校學生14000多人,有16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7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曾培育出3位諾貝爾得主及多位獲羅德獎(Rhodes)的學者。
阿德萊德大學校園是開放的,沒有高高的圍墻,內部設施齊全、先進,實驗室、圖書館、室內體育館、木工室、機械室、攝影室、美工室、微機室等等一應俱全。學校還有礦產加工工廠,學生不但可以到礦山開采,還可以在校進行分析處理。24小時開放的圖書館有先進的管理系統(tǒng)和貼心的服務: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利用圖書館,圖書館的每一層分給不同的學院,根據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提供了相關專業(yè)的書籍;建議欄里則既有學生對知識的提問和教授的專門回答,也有學生對圖書館管理的意見和圖書館管理方的回復;圖書館采用電腦管理,什么地方有空余的位置,一目了然;每一層除了設置有大閱覽室外,還配有小的討論室,使學生有需要時,既能互相討論又不影響別人。
阿德萊德大學非常重視動手、實踐技能培養(yǎng)的教育模式,在課程開設方面力求多樣化、職業(yè)化、生活化。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yè)理想選課,畢業(yè)后能夠順利地融入社會。選擇之前有專門的老師給學生指導,幫助他們選準適合自己的學科,真正為學生的將來負責。不止大學,澳洲的中小學都特別重視學生的實踐。參觀中我們能看到烹飪、披薩制作、校外騎行、采摘、養(yǎng)殖課程。如在墨爾本西北部的圣公會學院(Overnewton),這是一所面向學前班至十二年級的全日制私立學校,校長在接待我們時就特別強調,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鼓勵所有學生在課程學習之余,積極參加各種課外實踐活動。參觀的時候校長帶我們看了學生的各種實踐成果和作品,琳瑯滿目,創(chuàng)意感十足。而在Junior School,在哈佛大學“可視化思考”理論指導下對學生的思維、思路進行追蹤互聯。他們認為,在學生的腦海中常發(fā)生可視化思考,然而這種思考對于他人甚至自己并不可見,因此學校讓學生通過言語、書寫、繪畫等其他方法展現自己的想法。所以,學校走廊、教室、體育館、圖書館、墻壁甚至空中到處都是學生的實踐成果展示。還有一種很有意思的實踐逐漸釋放模式,即老師做學生看——老師學生一起做——學生做老師看(或指導)——學生自己做并且反思,老師通過課堂示范講解、分享講解逐漸過渡到指導實踐,最后由學生自己獨立實踐。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