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敏娜
(浙江杭州市余杭區運河中學)
摘 要:傳統的小組活動分工不夠明確,導致有個別學生濫竽充數,并沒有真正達到小組活動該有的成效。因此,對小組活動進行優化,確保每一個學生在活動中都有重要的任務,真正參與進來,做到人人都能作出貢獻,提高各層次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在小組中的作用和存在價值,激發各層次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科學;細化分工;小組活動模式
一、初中科學課堂小組活動存在的不足
七年級科學一直是學生最對味的那道“菜”,但是隨著八年級科學內容的加深,學生的興趣開始降低,甚至產生排斥心理,我發現小組活動過程存在小組內成員的地位和角色固化,形成默認的規則,學生重復扮演某些角色等問題,就會形成優等生的“學霸現象”、中等生的“打醬油現象”及學困生的“邊緣人現象”。其原因在于三點:一是小組長缺乏統籌安排的能力;二是討論的問題太大,學生一時無從下手,縷不清思緒;三是教師的內容過于簡單和枯燥,學生不屑參與討論,自說自樂。究其根本,主要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有趣的傳授。
二、初中科學課堂小組活動模式的實踐
近年來,一直受教育界關注的導學案模式下的翻轉課堂,其核心也是通過小組活動形式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1.建立多元合作小組,優化小組活動
我查找了相關文獻,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在小組設立上,更加注重學生的差異并加以利用,建立多元合作小組,小組成員一般包括協調員、活躍分子、實施者、資源開展者、引導者、監測/評估員、合作者、完成者和專家9類。而且,我對學習小組進行課前培訓,先確定小組成員扮演的角色,然后對幾個組長進行培訓,強化組長的帶頭作用,使他們清楚課堂上如何安排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每節課我預留15分鐘左右的時間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充分發揮A類學生的帶動作用,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讓學生在合作探究學習中體驗到科學學習的樂
趣,同時熟記知識、鍛煉能力。我還對小組成員進行編號,明確組員分工。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4.1一章節時,這一章節講的是探究糖類、脂肪、蛋白質三大類食物所含能量的差異,我做了這樣的小組活動:
(1)準備材料:大米、花生、牛肉粒各一克,分別用紙包裹好;(2)經過:首先,教師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明白實驗原理,并進行演示實驗,說明注意事項。接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活動單完成實驗操作,其中組員編號分類:1號看數,2號記數,3號點火,4號掌勺,5號點火,6號攝影。每一個小組嚴格按照分工有序操作,收集相關證據,主要是數據和影集。然后小組結算,得出結論。最后組與組之間相互分享結果,討論并分析實驗誤差。
這個實驗非常有趣,但也存在一定風險,比如酒精燈、大號玻璃試管懸空夾在鐵架臺上等。所以分工明確不僅降低了實驗的危險系數,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課堂上做到人人有事做,即使是學困生也可以很好地融入小組活動中,實現小組活動兼顧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的,也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
本實驗,各學習小組用了10分鐘的時間完成實驗操作,并計算出各組所燒食材釋放的內能。實驗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堅守各自的崗位,齊心完成實驗和數據處理。實驗過程中某小組的水居然沸騰了,這也為接下來的數據分析增加了難度。有些疑問只有在實驗之后才會發現它的意義。當小組討論后,學生明白了實驗中電子溫度計的探頭接觸到底部或側壁的玻璃上之后,為什么能超過100℃,這也是明確小組分工后的收獲。
2.個性化定制小組,增強活動的操作性
中學階段的解剖實驗非常少,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更
少,尤其是動刀的實驗,就更少了。但是學生非常喜歡親手動手操作的實驗。初中生喜歡新鮮事物、好奇心強,基于此,我根據教材,大膽設計了解剖豬心的實驗。
例如,九年級上冊4.3解剖豬心的實驗。實驗準備:(1)材料:豬心5顆;(2)教師視頻播放解剖豬心的過程,然后,我拿出實物豬心,投影演示真實豬心的解剖;(3)小組活動,明確分工:1號主刀,2號供材,3號記錄,4號清理,5號候場,6號攝影。小組PK,主刀學生展示各自的解剖成品,教師點評。
這個豬心解剖的實驗雖然學生非常喜歡,但實驗工具——解剖刀,非常鋒利,操作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劃破學生的手,造成事故。因此,把實驗操作步驟按照學生的個性差異分工到學生個人,責任也分攤到學生個人,這樣的個性化定制小組活動既對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了培養,又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加深了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加強了學生對科學課的喜愛。
解剖實驗存在較大的風險,所以小組活動之前組員分工明確為后續的實驗做了良好的鋪墊,整個解剖過程中不但沒有出現安全問題,而且每一個組員都是肩負“重任”參與其中,真正做到了小組合作。良好的配合也順利完成了豬心的剖析,看清了瓣膜、房室和血管。
三、取得的成效
1.優化小組活動之后,每一次實驗都給學生帶來了新的驚
喜,新穎的活動模式極大地刺激了學困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同時也做到了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科學實驗的樂趣,收獲小組學習活動的成功。小組活動模式真正實現了課堂的高效性,尤其是普通班,明確每一位成員的責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不僅讓學困生體驗到自我的價值,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從而做到認真聽課。
2.堅持小組優化訓練,效果非常顯著,學生將課堂上的收獲延續到做題上,對分析實驗題和探究題日漸成熟,不但優等生有所進步,而且學困生在能力題型上不再空白,能適當得分。因此,我就八年級下學期期中和期末兩次大型測試進行分析,發現日常積極開展小組學習,對學生分析和解題能力的提升幫助很大,在進入九年級后我將繼續對此進行研究,希望幫助學生快樂學習、高效學習。
對教師來說,日常教學不僅在于個人的勤奮與付出,更在于是否能夠在教學過程中突破自己,突破原有的瓶頸,創新教學方法。作為成長期的新老師,我一直在學習前輩的教學經驗,同時也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迎接各種挑戰,力求自我突破。目前,我對教學活動的研究僅僅停留在點、面上,今后我會結合教材,挖掘教材,了解學情,根據科學學科的規律,一步一步深入教學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力求由點、面的研究變為結構性的研究。我將課堂教學作為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切入口。無論是教還是學,問題源自課堂也能在課堂中找到答案,40分鐘課堂教學自始至終集中學生的思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如何激活課堂教學氛圍,是教師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現階段的翻轉課堂也好,電子書包也罷,都離不開小組學習,我會在教學一線努力尋求改變的方法,兼顧每一個學生的學習。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01:287.
[2]賈寶貴.淺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學周刊,2016(1).
[3]邢廣武.加強小組合作學習時效性的路徑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5.
[4]董淑杰.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皮革,201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