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鋒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陳莊鎮(zhèn)中學)
摘 要:班級管理中,“學困生”的產(chǎn)生與師資條件密切相關(guān),更與學生的學習素質(zhì)和學習狀態(tài)有直接的關(guān)系。一個班級中,如果班主任能夠把“學困生”進行合理轉(zhuǎn)化,那么,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應該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關(guān)鍵詞:學困生;轉(zhuǎn)化;班級管理;班主任
班級管理中,“學困生”的產(chǎn)生與師資條件密切相關(guān),更與學生的學習素質(zhì)和學習狀態(tài)有直接的關(guān)系。一個班級中,如果班主任能夠把“學困生”進行合理轉(zhuǎn)化,那么,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應該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學困生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自身智力條件有限。一般來說,每個班都有極少數(shù)讓人頭疼的學困生,學什么都覺得困難,基本的作業(yè)都完成不了。他們從小學一年級一入學時就覺得學習吃力,難以適應普通的教學模式。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成為徹底的學困生。
2.自身智力條件正常,但學習的方法有問題。學生比如我的一名學生小巴,學習成績非常差,全班四十五名同學,他是第四十三名,語數(shù)英三科加起來沒有100分。就是這么一名“學困生”,第一次化學考試竟然得了68分。閱卷老師以為他是抄襲來的,就給他打了個零分。試卷發(fā)到他手里以后,他拿著試卷來問我:“老師,我的試卷對了很多,怎么是零分呢?”我當時就想:“不會真是他自己考的吧?是不是我們的做法太武斷了?”為了驗證我的猜想,我就對他說可能老師閱卷的時候走神了,然后把分數(shù)改成了68分。往后上課的時候,我就有意識地提問他,結(jié)果真如我所料,他果然是真的能聽懂、會做題。像這樣的同學就是自身素質(zhì)并不差,只是在學習的某個過程中跟不上而掉了隊,成為學困生。一旦碰到他感興趣的老師或者學科,他就會一鳴驚人。
3.家庭突發(fā)原因造成的學困生。在一些較為特殊的家庭當中,比如說離異、家暴情況、意外事故喪失親人、父母關(guān)系緊張等等,這樣的家庭情況,較易造成孩子學習成績下降,逐漸淪為學
困生。
4.老師的教學方式和管理方式存在問題。許多學生經(jīng)常說“某老師講的什么都聽不懂”“某老師上課的時候班里亂死了”等等,這些問題不是學生自己所能決定的,卻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發(fā)展。上課時學生聽不懂、或者聽不清、不想聽,慢慢地就對這門學科失去了興趣,問題越積越多,就會越?jīng)]有自信,慢慢就成了學困生。
5.班主任老師管理不到位。許多班主任,特別是年輕班主任管理班級往往比較粗暴簡單,遇到問題恨不得一下子就解決好,但是這樣往往起了反作用。
以上就是學困生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我們作為教學一線的老師,不可能阻止這種現(xiàn)象,但我們可以盡量避免。
二、我的具體做法如下
1.給“學困生”改個名。“學困生”是一頂很傷自尊的帽子,一旦戴上了就很難再摘下來。所以我們盡量不要給孩子戴上。他們大多只是一時功課落下了,只要信心還在,就還有挽救的希望。我們不妨稱他們?yōu)椤坝袧撡|(zhì)的學生”,這樣既維護了他們的自尊,又讓師生之間保留了一份信任。
2.提高對學困生的期望值。正如前文提到的小巴同學,基礎非常差,可他在我的課堂上表現(xiàn)得非常優(yōu)秀,說明他是有能力的,他完全可以成為一名“學優(yōu)生”。在年級組開會的時候,我與幾名任課老師進行了交流,老師們普遍反映他只是成績差點,在干值日、做手工等其他班級活動中非常積極認真,并且做事情非常有條理。幾名老師達成了一致意見“這個孩子還有救,得拉他一把”。在以后的上課過程中,我們都有意地多提問他,多給他表達的機會,一段時間后,小巴的成績有了極大的飛躍。
3.積極地對“問題家長”進行引導。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家長會、家校交流群、電話、短信等多種溝通渠道與家長交流,發(fā)現(xiàn)他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誤區(qū),及時調(diào)整家庭關(guān)系,創(chuàng)設和諧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
4.加強對一線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業(yè)務培訓。通常老師們的專業(yè)技術(shù)能力都是可以勝任教學任務的,問題往往出在對學生的管理上。“聽不懂”“聽不見”往往都是課堂秩序差,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一個班級成績的好壞受班主任和各科老師管理水平的影響,所以加強對老師班級管理的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5.盡量減少社會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傳染”。要加強家校合作,與家長多溝通、多觀察,“防患于未然”,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
學困生的產(chǎn)生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有些情況可能不是我們能解決的,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希望。作為一名老師,我始終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我愿意把自己的熱情和愛化作一縷陽光,不斷提高自己人格的魅力,豐盈自己生命的底色,為孩子們成長提供甘甜的雨露和肥沃的土壤,使每一粒種子都能充滿勃勃的生機”。
參考文獻:
[1]章志光.社會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朱德全,易連云.教育學概論[M].西南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