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曉妮
(招遠市蠶莊鎮蠶莊初級中學)
一、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山東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
從教材內容看,本節內容圍繞身邊的現象來展開,由天氣及其影響、明天的天氣怎么樣、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三部分組成。從教材特點看,教材以生活中的天氣為切入點,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天氣和氣候的復雜多樣。學好本節對以后認識氣溫、降水等天氣要素有著重要的意義。教材內容實踐性很強,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充分體現新課改下新的教育理念。
二、學情分析
地理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主要從感性材料入手,聯系實際的生產生活,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的內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又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要求學生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和“氣候”這兩個術語,并感受天氣與人們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能識別常用天氣符號并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
2.過程與方法
運用讀圖、析圖等方法培養學生用地理思維來分析問題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圖片、視頻培養學生認識人類生產、生活與天氣的關系,提高學生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在德育方面,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
意識。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天氣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天氣符號的識別。
五、教學過程
首先,請同學們欣賞一個關于天氣的日記,觀看的同時思考,從中你獲取到關于天氣的什么信息?
學生交流發言。
帶著我們對天氣的初印象,進入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多變的天氣。
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一)問天氣
1.天氣與氣候
哪位同學能描述一下我們這里今天的天氣呢?(從身邊的事情談起,讓學生感受地理就在身邊。)學生交流發言。
剛才同學們對今天的天氣情況進行了正確的描述,你能描述下列天氣嗎?生交流。我們同學在描述天氣的時候用到:陰晴、風雨、冷熱,這就是大氣情況。它有何特點?以我們煙臺地區為例,十一前那周,突然來了一股冷空氣,天氣陰沉沉的并伴有大風,最近幾天天氣晴朗,說明天氣的變化非常快;短短幾天這么大的變化,說明天氣是短時間的。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感知天氣變化的特點,鍛煉學生的思考與總結能力。
承接:天氣是短時間內的,會經常變化的,那氣候該怎么說呢?以我們家鄉為例,10月份屬于秋季,秋高氣爽,降水比較少。出示招遠氣候示意圖。(學生描述我們當地的氣候特點。)
師總結:氣候與天氣恰恰是相反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特點:具有相對穩定性。例如:我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這樣。
知識探究:你能總結一下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嗎?
生:小組討論后交流發言。
總結: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并檢驗學習成果。
活動:話說諺語。
2.天氣的影響
承轉:有人說天氣就像小娃娃的臉,說變就變。但是我們還經常談論天氣,那是因為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能舉例說明天氣對我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嗎?
視頻《寒潮的影響》
事例“我來說”
歸納:天氣的變化不僅影響到我們的衣食住行,還影響到軍事等。如果能夠預知明天的天氣,就可以及早做好準備,充分利用有利天氣,避免和預防不利天氣的危害。那么我們能從哪里預知明天的天氣情況?
(二)尋天氣
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天氣情況呢?通常的方法是什么?(電視、網絡、電話、廣播、農諺、報紙、看云識天氣。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收看天氣預報)。
播放視頻: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
借助報紙展示天氣預報的內容,引導學生觀察天氣符號,風符。
PK對決賽:鞏固對天氣符號和風向標的理解和記憶。
閃電思維:為什么要進行天氣預報,假如沒有天氣預報,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承接:在天氣預報中,還常常可以看到衛星云圖,你能看明
白嗎?
認識衛星云圖,感知衛星云圖(視頻)。
活動:爭做優秀主持人。
設計意圖:將課堂練習通過游戲的形式方式,實現講練結合,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常見天氣符號的記憶,讓學生看懂天氣預報,
讓學生在快樂中鞏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并且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護空氣
擁有改造自然能力的人類,在利用天氣的同時也改造了天
氣。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我們的空氣不再潔凈,霧霾、沙塵暴等惡劣天氣時有發生。生活中人們也開始越來越關注每日的空氣質量。
讀《全國主要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圖,思考并回答。(生閱讀,分享交流)
視頻:小心“霾”伏——霧霾。
面對霧霾、沙塵暴頻發的天氣,我們該怎么做?
生各抒己見。
調查報告:“潔凈空氣,防治大氣污染”。
大氣環境污染是破壞高空臭氧層導致酸雨、地球變暖、自然災害增多的主要元兇。
面對空氣,如果我們不能夠找到新的文明方式,我們還能在地球上走多遠?
同學們,行動起來吧!讓我們愛護空氣,與空氣和諧相處,共創我們未來與潔凈空氣的幸福生活。
(四)小結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整理知識點的能力。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