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春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實驗中學)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生態的構建作為提升初中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點,以當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開展情況為基礎,結合近年來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經驗,以語文版初中教材為例,對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生態的建構進行分析,以期可以起到提升初中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語文;生態教育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教學改革的需求,信息技術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諸多便利與豐富的信息資源,已經成為輔助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在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基礎上,有效增進了師生間的學習情感。
一、課堂主體的生態建構
著名教育學家王成夢稱:“人在一出生就注定具備差異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與缺點,生態教育則是充分挖掘并發揮學生個體學習優勢,使每個人的學習潛能可以得到充分激發,從根本上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簡單地說,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側重展開差異教學,以此來有效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語文生態教育側重強調在教育中發展學生的學習個性,教學方法要盡可能多樣化,配合一些層次性的教育內容,充分滿足學生的差異性學習需求。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個性學習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學生在此生態教育環境中,可以自主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有效推進了素質教育的落實。
二、適度利用信息技術,保證課堂教學環境的生態平衡
其一,適度利用信息技術。在實際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自我教育優勢的基礎上,教師必須尊重語文課程自身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特質,在展示出語文教學內容精髓的基礎上,側重信息整合。其二,信息技術是輔助手段而并不是教學的根本,對于師生而言只是學習上的幫手,不可以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需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挖掘全新知識,有效建構語文體系。其三,信息技術的應用需要貼合課程教育目標,不可以忽視學生學習情感與價值觀兩個維度目標。
如,在教學語文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董宣執法》這一課時,在正式教學前需要利用多媒體播映教學視頻,在吸引學生注意力后及時引入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討論等形式幫助學生疏通文義,把握人物形象;同時可通過新舊知識相融合,學習寫作方法;古今社會生活相聯系,通過對問題的探究,樹立正確的法制
觀念。
三、積極構建生態化師生關系
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建構語文生態過程中,需要充分營建課堂心理環境。文中提出的心理環境主要是指,以班級為整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所感受與體驗的外部交際環境,如學生內心情緒、同學間的內部關系、教學氛圍、師生關系等。一個積極向上的課堂心理教學環境對提升教學有效性與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具有較大的幫助作用,也是推進課堂教學發展的物質基礎。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積極構建生態化師生關系,站在學生的角度與學生進行密切交流,充分體現其學習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運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師生關系的構建提供更具時效性的信息交流平臺,從根本上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互動。
如,在教學語文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這一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荔枝特寫鏡頭,請學生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經過學習小組討論,結合收集的信息資料,學生有效總結出文章的層次結構。如:文章的說明順序為先主后次,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及里的順序。在學生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問題時,教師需要及時予以幫助,幫助學生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自主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利用有效的師生互動不斷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
四、創新使用生態化評價機制
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生態建構中一個十分關鍵的成分即生態化評價機制。在評價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注重評價目標的多元化,將學生作為核心主體,從多個評價角度進行分析,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行為、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情緒心理變化等作為評價的內容,借助科學的教育評價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在實際開展生態化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積極構建相關評價要素的評價標準,滿足班級中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進而全面落實生態教育發展目標。
綜上所述,教師在實際開展初中語文教學生態建構活動過程中,需要充分遵循語文生態教學的全面性與開放性原則,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利用生態教學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生態關系,創新課堂教學環境,使學生可以在生態課堂中充分發揮自我學習潛能,進而從根本上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小蘭.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語文閱讀翻轉課堂教學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2]王寧.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語文協同閱讀教學模式研究[D].河北大學,201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