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龍軍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板橋鎮龍王廟初級中學)
摘 要:新形勢下的中學課程改革進一步促使初中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及內容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教師應當注意在引導學生開展對基礎知識學習的時候,仍要加強學生人格、思想、品質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中情感教育已成為教師的重要工作方向。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語文課堂;滲透教學
新形勢下的中學課程改革進一步促使初中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及內容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教學結構、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都和傳統教學模式產生了區別,在促使學生學習基本語文知識的前提下,教師還需要積極進行學生的情感教育,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品質,整體上提高綜合素養。在以往傳統的初中階段語文課堂中,教師一直未將情感教育視為教學重點,僅僅只注重敦促學生掌握課本中的語文知識。經常使用令學生感到無趣生厭的枯燥背誦記憶,當初中語文教師能夠接受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新式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貫徹新式教學目標,把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景帶入一個和諧輕松積極的氛圍中,則能讓語文的課堂教學產生新的景象,而學生則在此種環境下積極健康地發展。
一、轉變傳統語文教學觀念
教師應該協助學生找尋與作者的情感共鳴之處,積極進行情感教育。初中語文教學與小學語文教學不同,在初中階段,教師在教授語文知識的時候,還可以把課堂中的語文教學拓展到文學藝術的范疇,深化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進一步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所入選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精致優雅、膾炙人口的類型,從方方面面折射出作者對社會、對世界的認識和感悟,文章中人物、情感、時間、風景非常和諧地融為一體。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本文章的時候,可以創造獨特的場景,幫助學生獲得真切的文章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和作者的文字思想產生共鳴。
對于初中生來說,要在語文課堂中和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
鳴,則文章內容必定存在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和情感。生動優美的辭藻僅僅是作者情感的表現形式,而其中真摯的情感才能打動學生單純美好的內心。當學生在學習文章的時候,教師要做到創建良好的氛圍和環境,輔助學生感悟情感,充分發揮教師在此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成為情感感悟當中的點撥人和引路人,促使學生積極地探索文章世界,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兩者相互交融,盡情感悟,最終獲得優秀的情感體驗,陶冶情操,達到提升審美能力的目的。
二、明確定位教師教學角色
教師要做到引領、感召學生,就必定需要具備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學生受到吸引。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在傳授學生課本中語文知識的時候,也應該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獲得個性品質的培養以及情感的熏陶。我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語文教學承載著傳播文化的責任,語文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應該做到在新課改的要求下積極深入地研究探尋語文教學的方式以及理念,和學生在同一起跑線上一同出發,一起對語文進行研究學習,同時在學生亟須幫助的時候施以援手強化和學生的交流互動,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雙方實現心靈層次的溝通。當師生之間能夠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協同努力時,才能極大地提升教學效果。
另一方面,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和學生的情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情感投入。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堅持新課程改革中“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盡心盡力地處理、搭建和學生之間的和諧師生關系,深化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心靈相通、相容,使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
三、改善傳統的學習方法
在傳統的初中階段語文課堂教學中,聽、說、讀、寫、考五項內容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要方法,從而提高語文基礎知識水平。但是在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下,語文教學工作有了新的變化,教師需要找尋效率更高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的學習。教師需要明確語文學習應該是一種開放性的學習活動,要重視與保證學生之間存在互相的交流,促使學生個體情緒相互感染,產生共鳴,進而在整個班級內部打造出一種積極協同、自主探究的語文學習模式,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主體的真正作用。由于學生之間存在的顯著差異,不同層次的學生會對同一文章存在不同的理解,而當學生成群地探討交流的時候,將會迸發出思想的火花,一起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共享學習資源,實現相互之間的進步。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初中語文教學課程變得更加自由和開
放,語文的知識本身就存在于日常生活學習中的每一個角落。教師應該創新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定位教學角色,用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獲得情感體驗,進而高效學習語文知識,發展健全人格和品質,達到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周霞.情感的教育,人格的升華: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情感教育探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118.
[2]肖英.打造語文“大課堂”:對初中語文價值觀教育滲透的幾點建議[J].今日科苑,2010(2):216.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