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奕奕
(浙江省臺州市書生中學)
摘 要: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新課程在教學中更注重學生的過程和方法,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在復習課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歷史與社會的復習課也能引人入勝呢?結合教師的實踐,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關鍵詞:復習課;情境設置;歷史與社會
基于歷史與社會復習課的要求和特點,教師往往講得多,學生動得少。一節復習課使得學生身心疲憊,教師苦不堪言。要改變這種現狀,減輕課堂負擔、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必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從被動的學到主動的學,這就需要我們的課堂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復習課也需要情境的創設。
一、傳統的復習課的兩個誤區
誤區一:復習課=教師滿堂灌
在復習課堂中,由于時間緊、內容多,我們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自己代勞的現象時有發生。似乎我們講過了學生就一定掌握了,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滿堂灌無非是讓老師得到了心理安慰“所有的內容我都復習了”。我曾聽過一節《環境、資源、人口》復習課,教師從環境、資源、人口存在的現狀、影響一直講到解決的措施,可見內容之豐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給出表格,讓學生通過表格羅列出環境、資源、人口三個方面的現狀、影響和解決的措施這一知識點。其次出示相關熱點材料進行知識的一一拓展。這兩個環節學生毫無反應,氣氛沉悶。最后留給學生的是談談我們可以選擇哪些低碳生活方式。學生終于在第三環節一展身手,挽救了一堂失敗的復習課。最后的環節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潛能,課堂氛圍煥然一新。從最后的反饋來看,最后環節所講的知識學生掌握得最好。
誤區二:復習課=舊知識的簡單重復
復習課要求立足于課本,但高于課本。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加以概括性整理和深化,以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獲得系統性提高,也就是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體驗和感悟升華情感。復習過程要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綜合運用,最后得到深化提高。要求學生將書本讀得從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在上述《環境、資源、人口》復習課中的第一環節,通過表格對環境、資源、人口存在的現狀、影響、措施的知識點羅列,這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講是知識的簡單重復,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學生學得被動,課堂顯得疲憊。在反饋中發現,不少學生對第一環節所涉及的知識不能靈活運用,題目稍作變化就不會作答。
歌德不止一次地說:“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假如一節復習課的開始,教師能通過巧妙的設計,創造出學習、競賽、思考、活動等各種與課堂教學目的相對應的情境,那么就無疑為一堂好課奠定了成功的基礎。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常常有這樣的體會,當一節課的情境設置是新穎的、生動的、有趣的時候,那被調動的不僅是學生,甚至還包括我們自己。可以說,好的情境是打開學生興趣之門的鑰匙。創設情境是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于解決歷史的時間性和學生生活的現代性之間的矛盾。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大膽借助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在情境教學模式下,真正把課堂交還給學生。
只有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才能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到主動,提高復習的有效性。
二、復習課情境設置要吸引學生的目光,需要努力做到“三
個一”
1.注重一個前提:貼近社會,結合時政熱點
歷史與社會的中考,常會選擇當下的時政熱點考查學生的知識。例如,2016年復習《環境、資源、人口》時,創設情境“第21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巴黎布爾熱召開”。情境一:中國有沒有必要繼續參加國際氣候變化大會?引導出了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現狀。在此基礎上采取小組競賽的方式,分人口調查組、資源調查組、環境調查組,闡述他們調查得出的現狀及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情境的創設,刺激學生自覺地翻書,根本不需要教師督促。情境二:國際氣候大會“中國日”上,面對一些國家的質疑,如果“你是新聞發言人,將如何反駁國際上的質疑聲”。突破了人口、資源、環境的解決措施。再拓展青少年應該怎么做?落實了情感價值態度。學生搶著發言,侃侃而談,有事例,有觀點,這聲音發自于學生的內心世界,要歸功于我們教師創設情境。依托情境,觸動學生的心底最深處。
2.抓住一個關鍵:激發興趣,產生思維共鳴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他們有著特殊的心理特征。他們的智力飛速發展,思維逐漸發育成熟并向成人靠攏,極富于想象力。他們能獨立評價周圍的事物,有著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興趣廣泛,積極進取崇拜明星、英雄,希望能獲得成功。因此,在復習“比較英國和法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的概況”時,通常的做法可以采取表格對比法完成復習內容。這種做法簡單明了,卻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教師可以抓住他們的心理特點激勵他們。同樣用表格的形式,但不打出表格而換種方法——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克倫威爾、華盛頓、羅伯斯皮爾他們3位中的其中一位,請你來演講(提示:從為什么要革命、革命的經過和結果又如何等角度)。”利用他們崇拜英雄的心理特征,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再通過“評選英雄”(其他的同學評價,他們演講中的哪些內容最能打動你,你心中的英雄是哪位?)這個環節強化。為了能成為同學眼中的英雄,在課堂中學生超越了知識的范疇甚至在語言上也尋找突破。營造了學生喜愛、輕松的課堂氛圍,提高了復習課的質量。
3.把握一種方法:以圖說史,提高課堂效率
歷史與社會課程中,涉及很多的人物和重要事件。課程標準明確提出:“4-3 列舉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明它(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突出作用”。根據要求,應著重說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等。在復習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出示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圖片,讓學生說出每張圖片背后的故事,通過講故事,實際上復習了這些知識點。比起把“中國所遭受的屈辱和人民的抗爭過程”僵硬地灌輸給學生,用“以圖說史”的方法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
“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抽象的‘課,只有具體的‘課,針對特定對象的‘課,只有在特定的時間里,使特定的學生得到最有效的發展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發展為本。”這就決定了教師必須在新課標要求的基礎上,以特定的學生為依據,理解和開發課程,選擇和定位更能滿足學生實際需要的教學目標。
一切從學生出發,既要減輕復習課的負擔,又要提高復習的質量。我們教師的教學方式要轉變,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興趣盎然的環境,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與社會的興趣。中學歷史與社會情景教學,要求盡可能真實地再現歷史事件(現象)的存在和歷史人物活動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自主學習、探究,自我完成對歷史知識、意義的構建。復習課也不例外,通過情境的設置讓復習課也能引人入勝。
參考文獻:
聶幼犁.從《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課,看如何走進“世界文化遺產”[J].歷史教學,2007(3S).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