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清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撮鎮中學)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陳鶴琴老先生的這句話曾經被不少教育者廣泛引用,而且引起強烈的爭論,有的人認為這是教師的理想狀態要求,有的則認為這是衡量教師優劣的標準,而我認為這種觀點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值得商榷。因為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取決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而且還與學生自身的資質和努力有關,因此,僅僅把學生的教育寄托在教師的身上是有失公允的,更不能視為之教師優劣的評判標準。
一、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的搖籃
“子不教,父之過”,這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教育的通用語,固然也有其不合理的方面,但是也以此說明父母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所擔當的責任。一個人在幼年、少年時期,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師,言行舉止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很難想象一個充斥暴力、專制的家庭會培養出一個充滿愛心且積極進取的孩子來。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家庭教育亦何嘗不是如此呢?孩子的心理和品質教育很大程度上直接受父母的影響,直至終身。如果我們的家庭教育健全、正確,孩子走偏的幾率則會大打折扣。筆者所在的農村學校,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屬于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家庭教育幾乎空白,這些孩子自身發展和心理教育都難以得到正常開展,唯一的希望就在學校,依靠老師的管教,但老師畢竟不是“救世主”,家庭溫暖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直接動力。“嚴父慈母”式的啟蒙教育是孩子一生健康成長的搖籃。
二、學校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奠基石
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學生的健康成長更離不開學校教育。教師的言傳身教也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種觀點就是說明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但其前提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之上。學校教育全面系統,廣大教師敬業奉獻,這都是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了基石。不容忽視的是教師的精力畢竟有限,大班額的學校很難要求教師做到“愛生如子”,加之升學的壓力,教師只能在抓成績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成長。何況學校各項工作的落腳點都在教師,教師的壓力不難想象。很多農村學校都是寄宿制中學,班主任教師從早自習到晚自習,每天工作時間10余小時,身心疲憊,在渴望自己得到“減負”的同時,還要兼顧全體學生,難度可想而知。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教師工作的概括,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絕大多數教師的座右銘,在繁雜的教育事業中,敢于清貧、勇于奉獻。“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紅燭精神恰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石。
三、社會環境是學生成長的化學劑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雖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但是社會環境對學生的發展也很重要。時下,許多不利的社會因素,在不同的程度上對學生的影響日益增大。讀書無用論等等現象充斥在學生的周圍。由于自控力弱和接受新事物快的特點,學生很容易受負面信息的影響。缺少家庭溫暖和教育的他們在此背景下極易做出一些非常之舉。將家長的囑托和老師的教育拋于腦后,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更顯蒼白無力。可喜的是整治社會環境的行動已經開始,但愿某些悲劇不再重演。
此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是決定學生健康成長的主要因素。“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繪制精美的畫卷是一個艱巨而又漫長的過程,學生自身的資質如同紙張的質量一樣是否能吸收有益的汁液還未可知。如果,我們能夠遵循規律,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不同的紙張上繪制不同的畫卷,就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相反,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按同一模式學習和生活,忽視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勢必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其結果可想而知。因此,“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種觀點可能過多地注意到了老師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綜上所述,“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一個人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老師的教育,畢竟教育不是萬能的。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有機結合,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戒除浮躁心理,要學會等待,切勿一棍子打死,“任何時候都不能急于作最后的結論:這個孩子無可救藥了,他命該如此”(蘇霍姆林斯基語)。陳鶴琴是一位理想主義教育家,他說這句話向往的是一種境界,提倡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永不放棄、永遠追求”的精神,這就是這句名言的全部意義所在。后來的霍懋征、任小艾等眾多的教育名家把它作自己的教育信念,信奉的也應是這種“永不放棄、永遠追求”的精神。他們的努力,不但使這句名言有了精神上的意義,也有了實踐上的意義,他們是全國教師學習的榜樣。因此,把這句名言當作自己的教育信念,強調自身的責任和使命,提倡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相信并努力把每一個學生“教”好,這或許是我們對待這句名言所應該有的態度。我想,這與陳鶴琴先生說出該名言的初衷應該是一致的。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