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趙敏,黃江梅
(1.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中醫醫院病理科,河北秦皇島066000 2.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一醫院病理科,河北秦皇島066000)
術前血漿瘦素水平與胃癌BMI及術后病理分期相關性研究
程紅1,趙敏2,黃江梅2
(1.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中醫醫院病理科,河北秦皇島066000 2.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一醫院病理科,河北秦皇島066000)
目的探究術前血漿瘦素水平與胃癌BMI及術后病理分期相關性。方法選取確診原發性胃癌患者65例,將其設置為實驗組,同時,選取同時期到本院參與體檢的健康者65名,將其設置為對照組,以兩組對象臨床資料為基礎,對血漿瘦素水平與胃癌BMI及術后病理分析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實驗組BMI水平為(18.6±2.5)kg/m2,與對照組(20.1±3.42)kg/m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針對白蛋白、轉鐵蛋白、前白蛋白、總膽固醇、血紅蛋白、瘦素,實驗組分別為(28.4±5.62)g/L、(1.0±0.28)g/L、(216.3±22.68)mg/L、(2.5±0.49)mmol/L、(91.6±6.65)g/L、(26.7±2.46)ng/mL,對照組分別為(42.8±3.97)g/L、(3.1±0.39)g/L、(318.5±16.39)mg/L、(4.4±0.51)mmol/L、(121.4±9.97)g/L、(15.7±2.18)ng/mL,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赟pearman秩分析作用下,得知胃癌患者術前血漿瘦素水平與BMI呈現出負相關關系,與術后病理分期存在正相關關系。結論術前血漿瘦素水平與胃癌患者術前全身營養狀況、術后病理分期存在密切聯系,通過對血漿瘦素水平的檢測,為評估預后情況提供依據。
血漿瘦素水平;胃癌;BMI;病理分期
近幾年,胃癌發病率呈現出逐漸升高趨勢,且表現出年輕化傾向,預后情況差,易導致患者日常生活受到影響,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瘦素是一種激素,由胃腸道細胞分泌,具有調節機體能量代謝的作用,促使機體營養處于平衡狀態下。據相關報道顯示,瘦素水平升高與消化系統腫瘤存在聯系[2]。為探究術前血漿瘦素水平與胃癌BMI及術后病理分期相關性研究,本院以65例原發性胃癌患者和65例健康者為對象,通過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將相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65例原發性胃癌患者,將其設置為實驗組,男45例,女20例,年齡39~65歲,平均(47.9±8.94)歲。選取同時期到本院參與體檢的健康者65例,男39例,女26例,年齡40~69歲,平均(48.5±9.37)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清晨,采集10mL空腹靜脈血,1 000 g離心10min中后,將血漿分離,并保存于-80℃冰箱內。應用ELISA,檢測血漿瘦素水平,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白蛋白、轉鐵蛋白、前白蛋白和總膽固醇,應用XE5000五分類血球計數儀,檢測血紅蛋白。
1.3 病理分期標準以術后TNM分期標準為依據,可將胃癌患者分為Ⅰ~Ⅳ期。(1)Ⅰ期:不存在淋巴結轉移的表淺型胃癌,或者瘤已侵及肌層,但少于一個分區的1/2。(2)Ⅱ期:第一站淋巴結轉移的表淺癌、T2、T3癌,無淋巴結轉移的T3癌同屬于該范疇。(3)Ⅲ期:第二站淋巴結轉移呈現出的腫瘤,或第一站淋巴結轉移和無淋巴結轉移腫瘤大于一個分區。(4)Ⅳ期:伴隨有第三站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的。
1.4 統計學方法利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spearman秩相關系數rs,表示統計量,r處于-1~1之間,rs<0,表示為負相關,rs>0,表示為正相關。
2.1 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情況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的BMI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組的前白蛋白、轉鐵蛋白、總膽固醇、血紅蛋白水平、白蛋白與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實驗組血漿瘦素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情況對比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情況對比
P值0.063 0.007 0.015 0.000 0.019 0.024 0.015項目BMI(kg/m2)白蛋白(g/L)轉鐵蛋白(g/L)前白蛋白(mg/L)總膽固醇(mmol/L)血紅蛋白(g/L)瘦素(ng/mL)實驗組(n=65)18.6±2.5 28.4±5.62 1.0±0.28 216.3±22.68 2.5±0.49 91.6±6.65 26.7±2.46對照組(n=65)20.1±3.42 42.8±3.97 3.1±0.39 318.5±16.39 4.4±0.51 121.4±9.97 15.7±2.18 t值1.05 0.27 0.42 0.07 0.46 0.94 0.83
2.2 術前BMI與血漿瘦素水平相關性以術前BMI水平為依據,將65例胃癌患者分為3組,胃癌患者血漿瘦素水平隨著BMI的增加而降低,基于Spearman秩分析下,胃癌患者血漿瘦素水平與BMI表現為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r為-0.534(P<0.05)。見表2。
表2 胃癌患者術前BMI與血漿瘦素水平相關性

表2 胃癌患者術前BMI與血漿瘦素水平相關性
>20 22 19.6±1.28 BMI(kg/m2)例數瘦素(ng/mL)<18 19 26.3±1.72 18~20 24 23.4±1.49
2.3 術后病理分期與血漿瘦素水靈相關性基于病情不斷發展背景下,胃癌患者血漿瘦素水平呈現出升高趨勢,基于Spearman秩分析下,胃癌患者血漿瘦素水平與術后病理分期呈現出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r為0.557(P<0.05)。見表3。

表3 胃癌患者術后病理分期與血漿瘦素水靈相關性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類型,區域性差別是胃癌發病的基本特征,且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3]。導致胃癌的病因,主要涉及四方面的內容:(1)地域、環境和飲食習慣:胃癌發病地域性差別較為明顯,相較于南方而言,西北和東部沿海地區胃癌發病率偏高。長期食用熏烤或鹽腌食品胃癌發病率較高,同時,吸煙亦可能增加胃癌發病率。(2)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具有轉變硝酸鹽為亞硝酸鹽或亞硝酸胺的作用,進而誘發胃癌[4]。(3)癌前病變:胃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等均屬于胃疾病范疇,此類疾病常伴隨有不同程度上的慢性炎癥、非典型增生等,可能演變為癌。(4)遺傳和基因:據遺傳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針對胃癌患者,與其存在血緣關系的親屬,胃癌發病率較高。胃癌癌病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涉及多方面因素,例如,抑癌因素、癌基因等[5]。
近年來,胃癌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增加趨勢,且尚未找到根治方法,導致患者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初期,胃癌患者身體機能呈現出下降趨勢[6]?;谡I項l件下,瘦素皆有調節機體能量代謝的作用,促使機體營養處于正常狀態下。同時,相較于正常人,胃癌患者體內涉及的瘦素水平偏高,導致機體代謝和營養狀況表現出失常狀況[7]。
瘦素屬于蛋白質類激素,主要由脂肪組織分泌所得。之前,諸多人認為瘦素到達血液循環后,可實現對糖、脂肪和能量代謝的調節,致使機體攝食量減少,釋放更多的能量,促使脂肪細胞合成被抑制,導致機體體質量減輕[8]。BMI指數,指身體質量指數,即Body Mass Index,是利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所獲得的數字,主要用于衡量人體胖瘦程度和是否健康的標準[9]。
本研究實驗組與對照組在BMI水平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于白蛋白、轉鐵蛋白、前白蛋白、總膽固醇、血紅蛋白水平,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實驗組血漿瘦素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胃癌患者,術前血漿瘦素水平與BMI水平存在負相關關系,而與術后病理分期存在正相關關系。因此,在掌握術前血漿瘦素水平與胃癌NMI及術后病理分期的相關性基礎上,以血漿瘦素水平為依據,為評估疾病總體預后情況提供可靠依據。
[1]李蓉.胃癌患者營養狀況與瘦素、NF-κB、TNF-α、IL-6的相關性研究[D].云南:昆明醫科大學,2015.
[2]朱文彪,許朝旭,溫韻潔,等.術前血漿瘦素水平與胃癌BMI及術后病理分期相關性研究[J].新醫學,2014(8):536-538.
[3]黃海,卿伯華.術前血漿瘦素水平與胃癌BMI及術后病理分期相關性研究[J].健康之路,2015(7):16.
[4]王越.胃癌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作為預后因子的評估[D].山東:泰山醫學院,2014.
[5]郭添羽,黃昌浩,袁偉杰.術前營養風險篩查對胃癌和結腸癌患者圍手術期營養支持的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6(5):119-123.
[6]章懿欣,鄔穎杰,陸國文.血漿B7-H4水平與胃癌預后的關系[J].現代實用醫學,2015(1):25-26,138.
[7]宋毓飛,張謝,孫蓓蕾,等.聯合檢測血漿SFRP2、RNF180基因甲基化在胃癌臨床診斷中的價值[J].胃腸病學,2015(1):19-23.
[8]付小君,王農榮,謝桂生.30例胃鏡形態學酷似良性隆起性病變的早期胃癌臨床研究[J].當代醫學,2015,21(24):32-33.
[9]徐桂影,劉齊會,夏宗敏.超聲在胃癌淋巴結轉移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33):80-8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