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伯勇
摘 要 本文從營造民主參與氛圍,使學生進入參與角色,創設沖突情景,激發主體參與熱情和實施開放式教學,激起主體參與行為等三方面來闡述了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 學生 學習 主人 參與角色 參與熱情 參與行為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美國教育家蘇娜戴克有這么一句名言: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對于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學生是自己學會的,不是老師教會的。就類似于小孩“學走路”,類比到教學上來,就如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的:教學如“扶孩走路,雖小心扶持,而時時不忘放手也。我近來常以一語予人,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如何才能做到“教是為了不教”呢?在政治教學中如何強化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這就需要老師創造條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營造民主參與氛圍,使學生進入參與角色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是環境的創造,教師的任務就是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完善人格,凈化思想、勇于創新、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教學環境。”所以,在課堂上,我重視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親切的教學環境。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這樣可以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沒有壓力,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能暢所欲言,從而使學生和老師在民主的、歡快生動的氛圍中思維共振,感情共鳴。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把時間留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把自由留給學生,把尊嚴留給學生。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頭是讓課堂活躍起來的前奏。一堂課的開頭雖然只有幾分鐘,但它一開始就能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先聲奪人,甚至直接影響著一堂課的成敗。因此,我們在導入新課時切戒千篇一律式,平鋪直敘式,應嘗試用多種方法導入:如時政導入,故事導入,情景導入,笑話導入,音樂導入等等。例如,在講授“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這一框題時,我就采用了笑話導入法,在講新課之前我就跟同學們講“笨人吃餅”這一笑話,同學們在笑中體會到了量變是質變的前提,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這一哲學道理。從而深刻地體會到在學習生活中要重視量的積累。再比如在講授“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這一內容時,我采用了音樂導入,播放歌曲《真心英雄》,歌曲的旋律和歌詞引起了同學們的共鳴,他們都情不自禁地跟著唱了起來,這樣更能使他們直接地體會到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的,要做好迎接困難的準備,但是又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正如歌曲所唱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像類似的導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的參與意識與熱情被充分激發出來,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另一方面,作為教師應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建立師生之間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那我們就應該做到:寬容、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微笑地面對他們,努力挖掘他們的閃光點,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在這樣的氛圍下,我相信學生更能投入主體參與意識。記得有一次我提問了一位學困生,他慢吞吞地站起來,然后不加思索就說:“不會” 。這時我并沒有生氣,也沒有簡單地叫他坐下來就算了,而是對他說了這樣的一番話:“如果你認真看書的話,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得到的。”這時只見他的臉一陣陣紅,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然后非常認真地看書,在我期待的目光下,他答對了。當我示意他坐下時,我看見他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在接下來的時間他前所未有地那么認真聽課。
2創設沖突情景,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活動中應努力創設活躍、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特別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他們大膽發言、積極思維。正如古人所言:“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因此在政治教學中,教師應適時適度地創設沖突情景,設置疑念,引導學生去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在情景沖突中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例如,在講解“矛盾的特殊性”時,我就設置了這樣一些疑問: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嗎?任何事物的矛盾都相同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矛盾都相同嗎?所有事物的矛盾能不能用同一種方法解決呢?所有事物的矛盾若不能用同一種方法解決,那應如何解決呢?通過討論,我把學生發表的意見和教材知識進行總結: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但每個事物的具體矛盾各不相同。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通過教師的層層巧妙設疑,不斷引導學生帶著疑問積極思考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
3實施開放式教學,激起學生參與行為
作為教師要激起主體參與行為,應努力嘗試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根據政治學科時政結合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適時適當地結合社會實際和國內外的熱點時事新聞,能使政治課中枯燥的內容趣味化,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深奧的內容淺顯化,死板的內容生動化,從而寓教于樂,更能觸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僅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而且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國際社會的發展,激起他們的參與行為。
在這二十幾年的政治教學中,我始終堅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時事熱點,社會新聞,比如在講解“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時,我舉了我省西部地區(下轉第56頁)(上接第54頁)由于受到旱災和水災的影響,而給人民生命安全和財產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損失的事例。從現象上看是自然災害,但實質上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遵循自然規律所造成的惡果。通過這個現實事例,學生深受啟示,很快就從理論上明白了客觀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在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如果違背客觀規律,就會事與愿違,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再比如在講授“文化傳承與創新”這一單元時,我就先讓學生觀看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和上海世博會開幕式的精采片斷視頻,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不僅使學生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增強民族自豪感,而且還要肩負起傳播弘揚中華文化使者的重任。這樣就可以比較容易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可見在教學中運用實例去證明理論,不僅通俗易懂,而且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同時,還可以開設政治第二課堂,政治課第二課堂可采用時政論壇、時政知識競賽、政治小論文等形式。我經常鼓勵并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茂名市政府在全市掀起惠及全民的十大民生工程投票活動,我就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有關材料,選出自己最關心的十大民生工程,學生積極參與,熱情高漲,不僅激發了他們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度,而且還鍛煉了他們參政議政的能力。同時還布置學生根據當前茂名的實際,利用教材內容進行探索和思考,撰寫小論文。學生經過調查研究后寫出了《關于茂名市小東江的水質污染及其治理對策》等小論文。這些小論文,觀點鮮明,論證有力,能及時抓住社會的熱點和敏感點,材料鮮活,使教學內容與時代脈搏一致。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我始終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學生的潛能就是一座“金礦”。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學生不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的重要資源,創造條件去喚醒、激發和挖掘他們內心潛藏的自主學習熱情,并讓他們擁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索,真正做到學習的主人是學生,那么他們將會散發出無窮的智慧和力量,造就他們強大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