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奕錦 邢玉升
摘要:近年來,發展“互聯網+農業”的相關政策頻繁出臺,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提出“互聯網+”現代農業舉措。農業大數據、農村電商平臺、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等逐步完善,“互聯網+農業”將成為我國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本文在分析了“互聯網+農業”發展現狀、趨勢的基礎上,探索了“互聯網+農業”發展戰略。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農村電商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4-0034-02
目前,“互聯網+”已上升為國家行動,從互聯網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來看,對金融、醫療、教育、文化、零售等行業產生了深刻影響,已從消費互聯網邁向產業互聯網。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互聯網+”現代農業的舉措,為我國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為提高農民收入創造了新機遇。“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不僅能促進農業經營主體、加工企業、農產品流通和服務與電商企業全面融合,推動農村電商發展,也可提高農村市場的源配置效率。同時也為農產品市場提供有效的供求信息,因此農業生產應抓住機遇積極結合“互聯網+”行動,實現信息化、智能化、規模化的農業綠色發展路徑。
一、“互聯網+農業”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互聯網+”的首要任務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從國家層面不斷推進農村電商線上線下互動發展,但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仍然有五萬多個行政村沒有通寬帶,農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不及30%,較之其他行業,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由于廣大農村地區缺乏專業化農產品電商平臺、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以及互聯網專業人才和技術,信息的搜集和發布無法做到及時且有效,這對于“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
而且從宏觀層面來看,目前我國農村物流業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薄弱、信息化整體水平較低等一系列問題。如農產品的保鮮技術、存儲能力、配送水平,尤其是冷鏈物流覆蓋缺口,這對于建立完善農產品電商服務體系也是一個重大障礙。同時,我國農村信貸環境以及規模較之于二、三次產業相對更弱,在“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大背景下,農村金融支持服務仍然薄弱。
另外,隨著經濟發展,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向多樣化、個性化、安全化和高級化發展,“互聯網+農業”在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同時也對農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抗風險能力較弱,加之信息的非對稱性,致使農產品交易市場仍以傳統流通方式為主。因此,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安全化和高級化的綠色提質流通,是當前“互聯網+農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互聯網+農業”發展趨勢
(一)完善農業信息化平臺
農產品電子商務信息平臺,可實現產地直銷以及原材料直接采購,既能加強消費者與生產者溝通,提高信息對稱性,也可實現區域特色傳播、生產企業宣傳及在線交易等功能。將“互聯網+”運用到農業中,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農產品銷售風險,而且互聯網信息共享特也能倒逼農產品生產企業更加注重品牌、特色與質量,并緊密結合區域特色農業,培育特色農產品,擴大規模效應與品牌效益,拓寬營銷途徑,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這不僅可以改變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繁榮,也改變了市場資源配置,為農戶提供有效的供求信息,同時為農戶、企業、合作社等提供技術和金融支持,使農業信息化更快步人到生產經營環節。
(二)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平臺
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平臺,主要用于防止產品被仿冒,使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得以監管。建立世界頂尖加密防偽溯源平臺,利用先進的物聯網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自動識別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專業的工具,通過二維碼對單個產品賦予唯一的身份證,實現一件一碼,對產品的生產、倉儲、分銷、物流運輸、市場巡檢等環節進行數據采集跟蹤,對產品進行全面的監督管理。實現安全食品的屬地責任、行業管理、源頭管理、標準制定等一系列溯源。
(三)加強農產品的售后及包裝
“互聯網+農業”可形成同產地多品牌、精品品牌銷售,發揮農產品的品牌優勢,同產地不同品牌的產品銷售可以分散農民風險,農產品不會因為一種產品的質量問題而影響到其他農產品的銷售。目前我國農產品銷售大多沒有進行精品包裝也未能形成品牌優勢及效應,加之沒有嚴格的農產品等級分類標準,導致同樣價格的農產品質量差距懸殊。目前隨著消費升級,用戶購買品質類產品時受理性與感性的綜合影響,而購買高品質產品,除了在產品功能上獲得更好的體驗之外,消費者更關注優質產品能否給其帶來更好的心情。為此完善的農產品的售后以及包裝,可使農產品在互聯網上有自己的辨識度從而提高產品競爭力,進而增加農民收入。
(四)加速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
目前我國城市物流業發展迅速,但農村物流業發展滯后,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是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短板,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物流業和物流網絡發展更為緩慢。因此,應大力促進農產品貿易的電商平臺建設:一是以市區為單位,屬于電子商務服務公司,其作用是建立及維護網站,組織相關部門為農戶提供技術、交易需求信息與物資及其他電子商務服務等;二是鄉鎮企業為單位,充當上層電子商務服務公司的基層代理機構,其主要作用是把直接來自農民的信息傳達給電子商務服務公司,把來自電子商務服務公司的信息傳達給農民,充當結算中心和配送中心。同時也應積極培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主體,這一主體應包括:供銷合作社、農業企業、農產品配送中心、農產品物流經紀人,使其快速進入電子商務平臺體系中。
(五)培育發展體驗經濟
產品體驗是建立在產品基礎上的,是產生高附加值的前提條件。“互聯網+”時代消費者更加注重體驗,單純的產品供應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而圍繞產品形成的體驗則可以實現消費者對所需產品的全方位體驗。如“觀光旅游+”、“生態環保+”等休閑農業產業,消費者既可以親自到農村來體驗,也可滿足都市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還可以完善其對農產品的監督。從最初的產品銷售,到品牌樹立,再到用戶體驗,逐漸獲得了消費者的信賴,可讓更多用戶再次購買,增強信息對稱性。
三、“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策略
(一)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生產
利用互聯網技術,使農業實現自動化、精準化、標注化,并最終實現農產品生產的智能化。同時積極培育農民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意識,進行集中生產、經營、銷售,實現規模效應和集約化生產。在生產和銷售環節上,及時收集和發布農業信息,以訂單的形式進行農產品銷售,以便分散風險及降低成本。
(二)減少流通環節,降低銷售成本
利用互聯網提供的免費銷售平臺,建立農產品信息平臺或農產品經營網上連鎖店,進行網上直銷和原材料直接采購,縮小中間的差價。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動商貿、供銷、郵政、電商互聯互通,加強從村到鄉鎮的物流體系建設,實施快遞下鄉工程”,減少流通環節,降低銷售成本。
(三)以消費者為中心,完善經營理念
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偏好與消費水平,精準定位目標客戶,實現“零庫存”,降低中間成本。同時可通過互聯網通訊工具與消費者保持互動,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農產品生產企業不僅是生產主體,還應成為服務者,更好滿足消費者的多層次、個性化、高級化和安全化需求。“互聯網+農業”的創新和完善的經營理念不僅有利于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也是對互聯網領域的一個補充,它有利于建設農業綠色生產和可持續發展,更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四)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實現農村金融創新
目前我國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較低,農業保險險種較少,政府應給予其相應的補貼,并通過運用互聯網的信息采集能力和大數據分析能力,提高農業保險的賠付率。同時,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利用互聯網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
(五)建立面向農民的培訓機構,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受生活、收入水平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受過高等教育和高素質農民傾向于流向都市。政府應在農民中培訓物流和互聯網人才,培育新型農民,利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將傳統農產品和農業衍生品相結合、培育新動能,拓展“三農”增收渠道。
四、結語
綜上所述,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為農村電商服務帶來了重大機遇,“互聯網+農業”已成為農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互聯網+農業”應立足于:建立并完善農業信息化平臺,探索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實現產、供、銷各個環節的協調發展,加強質量監督,提高農產品質量。完善農產品的售后以及包裝,實現多品牌、精品品牌銷售,完善售后服務。發展農村物流,建立完備的物流網絡,注重用戶的體驗,分析消費者偏好,有針對性的進行生產和服務。另外,創新營銷策略,在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配套環節上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但應當注意到,“互聯網+農業”作為一個新業態,應遵循市場規律發展,在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切實保障農民利益,這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