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
摘 要 在當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生活越來越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溝通與理解,而師生溝通的主要方法是教師以有效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因此課堂提問既是一種教學手段,又是一種教學藝術。本文主要結合小學品德與生活這一課程,探討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 小學品德與生活 有效提問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課堂有效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知識理解能力。并且提問作為一種有目的性的師生互動模式,教師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環境與氛圍,可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1預設提問內容,精致提問
課堂提問的內容是可以實現設定的,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充分理解與分析教材內容,分清楚哪些問題為基礎性的,并見用簡單的“是什么”或者“怎么樣”來進行提問。比如在教學遼師版小學品德與生活第一冊“嗨,你好!”這一內容,由于是學生新接觸的品德及生活科,因此在這一課程的教學主要為了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提問上,可以設計:大家平時喜歡的東西是什么?他們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感受?等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設計應連接教材的重難點內容,以使學生得到徹底的掌握。
此外,在課前預設提問時,教師除了從自己的理解角度進行分析,還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及感受,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提問有效,引導學生去積極探索與思考,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質量。
2圍繞課堂教學,巧妙提問
優秀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不斷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生成問題,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中獲得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因此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就應根據課程知識重難點,圍繞課程主體內容預設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學生的實際學習中可能生成的問題解決方式。
當然,課堂教學并非在課前就能夠全部預設得當,而是要求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以生成教學資源。這是因為不管在課前設計如何完備的教案,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回答往往會在預設答案的范圍外,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圍繞課堂,采取積極的應對方法,使學生的思維步入正規。比如在教學遼師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我愛溫馨的家》這一課程時,在學生交流父母對自己的疼愛環節中,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傾訴自己的愉快經歷,有學生就講到:“我覺得我爸爸不愛我,有一次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去水庫玩,回來的時候被爸爸知道了,他大聲罵我還打我。”學生的這種不尋常的回答其實可以為教師提供一個巧妙的提問素材,即教師可以在班上追問學生:“你們認為這位同學的爸爸是愛他還是不愛他?”讓學生通過交流獲得對父愛的深刻理解。
3把握提問時機,智慧提問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需要把握最佳的提問時機。最佳提問時機主要是指學生處于注意力集中以及思維活躍的狀態,此時教師的提問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積極的思考。如果學生的注意力渙散或者教師采取突然提問的方式,常常會讓學生感到手足無措,思維陷入混亂的局面,往往會因為無法正確作答而產生了消極的學習心理。所以,課堂有效提問應適時,而最佳的提問時機,往往需要教師有敏感的捕捉力,并且在提問內容的設計上,也應貼合主題。
比如在教學《秋天的收獲》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秋天農民豐收的熱鬧場面,并且讓學生在觀看后表達一下自己的感受,學生紛紛表示在豐收時節農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激動的。在此時,由于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因此教師要把握這一良好的提問契機,向學生提問:“在秋天,你們都參加了哪些豐收勞動?在收獲成果時你的內心感受如何?”在問題提出后,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并且積極分享自己的勞動經歷,這樣課堂教學效果非常突出。
4鼓勵學生提問,巧用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單純的以教師提問為主,還應引導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并且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質量如何,教師都應認識到這些都是學生的真實想法,給予學生主動提問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學生的提問采取有效的解決方式,或者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提問與回答,這樣使學生之間形成了一個互動交流的局面,進而引導班級學生積極的思考,去探索一些深層次的知識。
如教學《秋天的收獲》時,有學生提問這些農產品收獲后該如何處理。此時教師可以讓班級其它學生進行討論,查閱相關的資料得出正確的答案,比如稻谷在收貨后,立即晾曬,然后保存;玉米在收獲后,同樣晾干保存。通過學生積極的思考,總結出一些科學合理的處理方法,這充分體現了品德與生活課程的開放性。
5結語
在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采取有效提問的方式,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與積極思考的興趣,充分體現課堂中學生主體地位這一主題,構建和諧課堂,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提問過程中,綜合素質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歐陽艷.芻議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評價[J].才智,2012,8(10):247.
[2] 吳小濤.試談如何做好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評價[J].中國校外教育,2015,6(12):114.
[3] 陳蓮英.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品格培養策略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5(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