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曉麗
摘要: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隨著我國城鎮化率的逐步提升,城鎮化進程中的矛盾和問題也日益暴露。城鄉二元制結構問題嚴峻;人口城鎮化進程緩慢;“被城鎮化”問題突出;城鎮化發展不平衡和盲目追求城鎮化率。針對這些問題,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改進策略是:打破城鄉二元制結構;解決好土地利用粗放問題;做好“城市病”的防治工作;實施城市群發展戰略。
關鍵詞: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城鄉二元結構
中圖分類號:F29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4-0059-02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城鎮化戰略快速推進,黨的十八大報告又對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進行強調,進一步指明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方向。推動新型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對于現代化建設任務的完成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一、城鎮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城鎮化”這一個詞是由英文“Urbanization”翻譯過來而成的,我國現行的城市規劃法對城市體系的定義為:根據我國國家發展的需要,以行政所建立的直轄市、市、鎮就是我國現有的城市體系。由此可見,鎮是屬于城市范疇的。
所謂“城市化”是指農村人口向城市不斷轉移,伴隨著人口轉移,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城市的功能也隨之不斷完善。在“城市化”過程中,農村人口向城鎮不斷轉移,這就必然導致非農產業,即:第二、三產業向城市聚集,從而促進城市數目和規模的不斷發展。城鎮人口和城鎮發展相互作用,人口進入城鎮不僅促進城鎮的發展,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改變。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人為本,依照城鄉統籌的原則,充分發揮工業化的帶動作用,實現城鎮發展的集約化、現代化和生態化。與以往城鎮化的提法相比,新型城鎮化更加側重城市的質量和內涵,而不是只盲目追求規模、數量。相比以前粗放型的城市化經營模式,新型城鎮化更加提倡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促進城鎮之間和城鄉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二、我國城鎮化發展歷程
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恢復、初步發展時期(1949-1956年)
新中國成立之前,毛澤東主席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黨的工作重心開始由農村轉移到城市。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全國人民大力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實施后,社會主義建設得到全面的展開,經濟逐漸復蘇,工業化和城鎮化順利發展起來,大批農民到城鎮就業,城鎮數量及城鎮人口都有較快增長。
(二)曲折發展時期(1957-1978年)
從1957年開始,我國的城鎮化曲折發展。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城鎮大煉鋼鐵,農村人口大量涌人城鎮,城鎮數量暴增,這不僅大大加重城鎮負擔,同時也嚴重阻礙農村經濟發展。黨中央為緩解城鎮人口壓力,采取措施,號召廣大市民上山下鄉,然而“文革”的到來,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遭到嚴重破壞,城鎮化發展進程幾乎中斷。1977年以后,城鎮數量開始有所增加,城鎮人口也開始緩慢增長。
(三)城鎮化道路探索時期(1978-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城鎮化建設迅速發展。1986年12月中央把“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確定為我國城市發展總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我國城鎮化得到空前發展。十四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開始從制度、體制上調整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方針。要求各地加強規劃,引導鄉鎮企業適當集中,充分利用和改造現有小城鎮,建設新的小城鎮。黨的十六大又明確指出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在提高城鎮化質量上下功夫,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四化同步發展。
三、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城鄉二元制結構問題嚴峻
當前,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我國城鄉二元制改革也不斷地深入,但是,城鄉二元制結構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問題依然嚴峻,主要表現為:首先,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程度相對較低,農村的基礎設施還很落后,農民增收還很困難。城市發展征用大量土地,阻礙了農村發展。其次,農村外來務工人員進入城市,為城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些人員的就業、醫療、住房、養老、子女上學等基本權益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維護。再次,在一些地方的征地、拆遷過程中出現以權謀私、執法不嚴等侵害群眾利益的問題。
(二)人口城鎮化進程緩慢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大批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但是很多地方盲目追求城市發展的硬件,往往忽視了人口的“城鎮化”。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平時在城市打工,春節回家過年,他們在城市打工卻不能長久居住,他們一年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城市,但沒有真正的成為城市人。由于受戶籍制度的限制,導致這些人口的落戶問題困難重重,此外還出現了社會保障制度滯后,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上學困難,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無人照料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三)“被城鎮化”問題突出
當前,在很多地方“被城鎮化”現象普遍存在,矛盾問題突出。“被城鎮化”是指農民土地被迫征用,城中村被強制拆遷,農民被強制搬遷到城鎮集中居住而實現的“城鎮化”。在“被城鎮化”過程中,農民的宅基地財產處置權和農民的居住自由權遭到侵害。被動進城以后,生活成本的增加和周圍文化環境的變化都會給被動進城農民的心理帶來挑戰。此外,在一些地方“被城鎮化”后的農民的就業、社會保障、醫療、子女上學等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被城鎮化”已經成為當前侵害農民權益,激化社會矛盾的重要原因。
(四)城鎮化發展不平衡和盲目追求城鎮化率
我國城鎮化發展東西部地區呈現不均衡發展態勢,東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高,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逐漸遞減。東部地區已經形成城市集聚和發展群,這些城市規模大、基礎設施完善,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中部地區城鎮數量較少,基礎設施薄弱,集聚功能相對較弱。西部地區城鎮稀少,城鎮功能薄弱,分布不合理。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注重城市發展質量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但是,很多地方還存在盲目追求城市化率的現象,這種盲目追求城市規模和數量的行為,給我國城鎮化帶來了很多問題,如,生態環境惡化、公共服務不全、社會保障落后、城市功能單一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城市應有功能的發揮,阻礙城市發展。
四、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建議
(一)打破城鄉二元制結構
當前,城鄉二元制結構嚴重制約社會發展和進步,同時也給社會穩定帶來嚴重隱患。要打破這種城鄉二元制結構,首先,要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促進農村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平等交換。其次,要著力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住房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子女上學問題,推動養老保險發展,促進新農合向城鎮居民保險方向發展。再次,要改革現有戶籍制度,實現城鎮常住人口市民化,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使農民工能夠享受到與城鎮居民相等的社會公共服務。
(二)解決好土地利用粗放問題
在城鎮化進程中,很多地方都存在土地利用粗放、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的現象,解決好這些問題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一要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優化土地資源利用結構,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二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業轉移人口能夠享受到城鎮人口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三要加強城鎮化管理創新機制建設,做好小城鎮建設的規劃和管理工作,做好老城區改造工作,保護好老城區歷史文化遺產,大力發展城市交通。四要探索相關解決方案,使進城農村人口能夠真正融入城鎮文化生活,提高城鎮管理水平。
(三)做好“城市病”的防治工作
當前,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病”問題日益成為一_個我們必須面對的嚴重問題,大氣污染、交通擁擠、城市無序開發等問題嚴重。做好“城市病”的防治工作,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工夫:一是要用可持續發展瑾念指導城鎮化建設,把服務城市、服務市民作為重點工作。二是各地要因地制宜,選擇符合自己特點的發展模式,合理利用資源,杜絕浪費。三是提高城鎮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吸納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就業,建設美麗新農村。
(四)實施城市群發展戰略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城鎮化率達到了52.6%,我國城鎮化發展進人城市群主導的發展階段。面對城鎮化發展的新形勢,我們需要實施城市群發展戰略,發揮城市群在城鎮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實施城市群發展戰略就要加強規劃引導,做好城市群的總體發展規劃和各項相關城市規劃,同時還要注意各種規劃的融合和銜接;加強城市群內的分工協作,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加強城市群一體化建設,發揮區域整體優勢,增強城市群整體競爭力;完善城市群內的利益分享和平衡機制,促進城市群整體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