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祺
摘 要 闡述了實踐性校本選修課程能夠彌補常規教學遠離生產實踐的不足。以學校為本,立足學生視角,開設實踐性校本選修課程,教學做合一,讓學生的學習貼近生活,為實踐教學搭建良好平臺。教師在課程開設過程中,應首先扭轉觀念,提升自身素養。
關鍵詞 實踐意識 校本課程 教學做合一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生物學科是一門植根于生活實際的自然科學,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由于教學時間、形式等限制,當下常規生物教學仍存在教、學、做嚴重脫節的現象,學生缺乏對常見生命現象的感性認識,較難理解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些抽象的規律。長此以往,部分學生會對生物學產生厭學情緒。在上述教學背景下,生物校本選修課程是一個極佳的能夠集“教、學、做”為一體的平臺,課程以一種更“接地氣”的形式,帶領學生貼近生活,抽象知識具體化,“學”則在無形中生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生物的持續性學習。
1 借力“校本”資源,強化“實踐教學”
實踐性校本選修課程在學生現有的理論知識為基礎上加以延伸和拓展,彌補常規課堂難以開展而學生又亟待體驗的不足。課程關注的重點不再僅僅是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更注重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動手實踐。課程以校為本,合理利用學校資源,為學生提供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課堂形式不拘一格,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知識水平等,走近自然,在更加輕松自由的環境中獲取新信息,內化知識,在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教材中抽象的生命規律。
如結合教材中“頂端優勢”相關知識,筆者帶領學生觀察校園里的雪松,并提出問題:為什么雪松會長成“寶塔形”?適當的時節,帶領學生走到學校附近的田間地頭,看一看什么是棉花“打頂”,如何去除頂端優勢。充分利用學校“生物標本館”,讓學生觀察家鴿“骨骼輕而多有愈合,骨片薄,且長骨中空”的特征,分辨鳥類、獸類、兩棲類、海洋魚類、脊椎動物類、無脊椎類、脊椎類和昆蟲類等動物標本,在有限的資源內學到課本外的知識。
新課程背景下,生物學實驗教學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所以筆者借助選修課程平臺加強“實驗拓展教學”。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中“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的基礎上,開展拓展實驗,由學生自行選擇實驗材料和試劑。學生選擇的實驗材料包括常見的葫蘆蘚葉片、三色堇花瓣和洋蔥內表皮細胞等,試劑包括不同濃度的無色蔗糖溶液等濃度不同顏色的蔗糖溶液、不同濃度的無色NaCl溶液、等濃度不同顏色的NaCl溶液。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大膽而合乎邏輯地設計實驗并動手操作,通過多次比較分析,最終整合出最佳方案。實驗失敗的學生也能夠做出客觀而深刻地反思,并寫出進一步的完善方案。整個過程學生全程參與,積極性高,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2 立足學生視角,以“高興做”達成“高效學”
學生樂于動手、積極實踐是課程實施的主旨,所以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是決定課程成功與否的關鍵。調查發現,學生對他們最熟悉的事物表現出最大的熱情。筆者開展的一門實踐性選修課程——“校園植物調查”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學生對校園里的花草樹木非常熟悉,但對很多植物的名稱、生物學分類或生活習性知之甚少,學生渴望了解他們所生活的校園。所以“校園植物調查”的課程一經提出,就受到學生的廣泛關注,很多學生要求學習。
課程中,教師提供相關資料和查找資料的途徑,學生自主選擇調查主題、設計方案并自行組織活動,最后學生匯總確定了以下活動:校園植物種類調查、校園植物葉片標本制作、校園植物掛牌活動,甚至有學生提出要嘗試進行校園綠化設計。課程開展過程中,筆者對學生沒有過多的約束和限制,不拘泥于時間、地點、形式等。所以學生在自己選擇的課題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課程開展順利且高效,最后還自發舉辦了校園植物攝影展覽,向全校師生展示他們的成果。這次課程,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索、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分工協作等能力;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熱愛學校、保護環境的意識。一種無需過多的語言教化就能夠達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一種植根于學生內心的情感生成。筆者的另一個意外收獲是講授必修3中“群落的結構”相關內容時,學生對動植物的空間分布基本可以自行概括,看似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把握學生愛動手的心理特點,結合教材內容開展一系列趣味活動。如“制作生物模型”,讓學生自由選擇乒乓球、蛋殼、廢舊飲料盒、易拉罐、棉線、細鐵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動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型”“細胞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模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磷脂雙分子層模型”等(圖1)。學生尋找工具材料和動手制作的過程中深化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一舉兩得。
開展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感興趣的專題講座,如“青少年健康飲食,遠離垃圾食品”“青春期發育和正常性心理”“如何科學記憶”等。另外,根據中學生爭強好勝、不甘落后的心理,開展生物趣味問答或競猜等課外活動,寓教于樂,會更加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以及接受知識的積極性。
3 教師增強“探究——實踐——反思”意識,力爭全方位開發課程
一門成功的實踐性校本選修課程中,教師是把握全局的“幕后導演”,整體組織、細節把握、課堂預設等等,全都需要教師充分細致的準備。所以筆者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性校本選修課程以后,對教師的定位有了全新認識。
首先,教師要扭轉自身觀念,增強“實踐”意識。想讓學生動起來,教師自身務必先動起來,才能更好地達到上行下效的效果。教師必須對學校及周邊的生物資源有全面了解,弄清這些資源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優勢和限制,因地制宜,為課程實施尋找更多的實踐途徑,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資源,實施既有學校特色又切實可行的課程,讓社會生產生活與課堂融為一體。
其次,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筆者采取了很多了解學生的辦法,其中最基本的方法——“聽其言、觀其行、察其色”。只要教師仔細觀察學生課堂中的發言、課間討論的話題、關注的新鮮事等,用心了解,定有收獲。最直觀的方法是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更針對性地了解學生興趣。另外還有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性的方法,即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發現學生的喜好。例如在“校園植物種類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幾位學生對葉片形狀很感興趣,他們將不同形狀大小的葉片拼在一起,再后期涂鴉,最后出現一座農家小院。學生想把它長期保存,所以在筆者引導下,學生又組建了“葉片標本制作小組”。課程結束時,學生在全校范圍內舉辦了標本成果展,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最后,課程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更高要求。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知識和經驗的儲備,多閱讀資料、多聽取教育專家相關的專題報告,多涉獵以拓寬眼界,豐富理論底蘊,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同時,多動手實踐、多反思總結、借鑒其他教師優秀的課程模式等。另外,課程中學科交叉滲透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發散思維,打破學生思維定式,所以教師應該努力發掘可以和其他學科如化學、物理、地理、英語等學科的整合點,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讓學生將不同的知識體系融匯貫通,在實踐性課程中提升綜合素養和實踐生活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教學做合一”教學理念對當下的教育教學仍具極強的指導意義。實踐性校本課程拉近了教師、學生與生產生活的距離,做中教、做中學,實踐賦予教學更多的活力、更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