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麗
摘 要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展多種閱讀途徑、倡導自主閱讀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并且借鑒他人的成功案例,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 小學 語文 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1使學生成為課堂閱讀的主體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教師要始終堅持“批判性教學”,就是說課堂上要多讓學生提出個人見解,正確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合理質疑,不局限于課文的思路,運用自己的經驗去揣摩,從而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見解。這樣不會讓課堂亂得不可控制,相反,會讓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鍛煉和提高。巴甫洛夫說過:“懷疑是發現問題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造的前提。”比如,有的學生在閱讀《楓橋夜泊》時,對詩文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中的“霜滿天”提出質疑,他們的理由是:寒霜是秋夜水氣遇冷凝結于地面的自然現象,絕不像飛雪那樣飄灑空中,“霜滿天”的說法欠妥當。學生在這方面的疑問不無道理。我們共同聯系其時其地詩人的感情世界作深入的思考,覺得“霜滿天”的描寫,雖不符合實際,卻完全切合詩人孤孑清廖的感受。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2朗讀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古語有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有人說,好的朗讀能走進人的心田,觸動人的心靈。
2.1朗讀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讀書貴在自悟自得。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擔當著引路人。學生通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層一層抽絲剝繭地提問、朗讀、感悟,逐漸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作者的心田。與此同時,他們的心靈也伴隨著層層遞進的朗讀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撞擊。
2.2朗讀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無論何時,朗讀一篇好的文章,總能帶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而在朗讀好文章的同時,配上好的朗讀更會讓人們產生共鳴,仿佛文字有了生命,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贊嘆:“真美!”那抑揚頓挫的語調,或快或慢的語速,再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牢牢地抓住了聽者的心靈,撥動著聽者的心懷,調動著聽者的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官,讓他們獲得了極美的藝術熏陶,逐漸提高了審美情趣。
2.3朗讀能誘發學生的想象力
朗讀是培養學生情感、激發想象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學生在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透過語言文字,想象其描繪的意境,感受字里行間表達的各種情感。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總是首先讓孩子通過各種方式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再反復朗讀情感濃郁的語句或段落,細細體會其所表達的深刻內涵,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誘發他們的想象力。
如教《世界多美呀》一課時,通過反復朗讀,引導學生積累文本語言,積累規范的句式。進而結合觀察畫面,引導學生感受、欣賞這個世界的美。在喚起了學生對美的情感體驗之后,引發學生想象。因勢利導,讓學生進行一次想象說話:小雞看到了藍湛湛的天空,綠茵茵的樹木,碧澄澄的小河,心里多么地興奮啊!放眼望去,小雞還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呢?
生1:小雞看到雪是白茫茫的。
生2:小雞看到麥田是綠油油的。
生3:小雞看到楓葉是紅彤彤的。
生4:小雞看到桃花是紅艷艷的。
生5:小雞看到星星是亮晶晶的。
生6:小雞看到生梨是黃澄澄的。
……
這些充滿想象力的回答,蘊含著學生的智慧,是他們善于發現、善于觀察的表現。任何想象說話都是以熟讀課文積累語言,體驗情感為基礎的,感情豐富的朗讀,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對課文豐富的想象,將文本描寫轉化為生動的畫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試想如果缺乏了這個基礎,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堂將會變得多么蒼白,就如同那青草地里的一潭死水。當我們全身心投入于朗讀中,那朗讀也會變得十分美好,想象的火花不斷地迸發,死水變成了流淌的活水,重新滋潤著青草地。
3讀寫結合,提高閱讀能力
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這里說的寫,并不是說寫寫生字、寫寫課文,而是從大語文教學觀來考慮。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他們養成勤于動手,勤于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興趣的激發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以教材為突破口,找準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學生特點,靈活變換角度,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并把學生引入情景,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萌發求知欲,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延伸。這樣持之以恒地教學,使學生做到讀寫結合,課課有練筆。久而久之,老師不布置他們也會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會穩步上升。
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及課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內容,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能夠積極參與對話,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探究過程的體驗,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讓學生從心底愛上語文,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書本是甜的”。能從小就體味到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而培養學生終生閱讀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 林玉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J].新課程(上),2016(03).
[2] 張永國.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新課程(上),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