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飛+李勇
[摘要]目的 觀察中藥穴位貼敷法治療失眠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收的60例失眠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0例。敷貼組采用睡眠貼貼敷雙側涌泉穴,西藥組予艾司唑侖口服。1個月為1個療程。比較兩組的總有效率、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敷貼組的總有效率(76.67%)明顯高于西藥組(63.33%)(P<0.05);與西藥組比較,敷貼組治療后的入睡時間、睡眠效率、日間功能障礙以及PQSI總分均較好(P<0.05);敷貼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中藥穴位貼敷法治療失眠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心腎不交;穴位貼敷;失眠
[中圖分類號] R25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5(c)-011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omnia) treating insomnia.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insomn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6 were selected as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nd each group had 30 cases.The sticking group was given sleep stick sticking bilateral yongquan acupoint,while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as given oral Estazolam.One month wasa cours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sticking group (76.6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63.33%) (P<0.05).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fall asleep time,sleep efficiency,daytime dysfunction,and PQSI total score in the sticking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stick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int stic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insomnia is significant,and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Imbalance between heart-yang and kidney-yin;Acupoint sticking;Insomnia
失眠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引起失眠的原因諸多。伴隨我國民眾生活節奏加快,失眠疾病的發生率呈現出了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不但會對人們的正常學習生活造成影響,還會增加發生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1]。
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將失眠稱之為“不得臥”“不得眠”“目不瞑”。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為心神不安或心神失養,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無法獲得正常睡眠。主要體現為睡眠時間和深度不足,無法達到消除疲勞,恢復精力以及體力的目的。輕者難以入睡,或者寐而不酣,醒后無法入睡。重者徹夜不眠,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以及身心健康,在此同時,還會誘發多種疾病發生。例如心悸、中風等。因此,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方式治療該疾病,有著相當重要的臨床意義[2],結合實際情況,本文全面分析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失眠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收的60例失眠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齡18~70歲,平均45.8歲;失眠時間4個月~11年;治療1~12周。入選后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敷貼組和西藥組,各30例。敷貼組年齡19~65歲,病程2.5~22個月;西藥組年齡20~63歲;病程3~20個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PSQI七項因子評分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敷貼組:中藥吳茱萸20 g、合歡皮10 g、酸棗仁10 g打碎成極細粉,10 ml醋調貼敷雙側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處,足趾跖屈時呈凹陷處。具體方式為:將敷貼貼在涌泉穴,晚8點在護士幫助下,患者使用60℃溫水泡腳,時間為15 min。后擦干雙腳,使用膠布固定妥善在敷貼。在次日早8點揭除。在使用敷貼治療過程中,護士需全面觀察患者局部皮膚情況,如發生紅腫、水泡、瘙癢應立即停止貼敷,如水泡較小,可以待其自然吸收,或者涂抹燒傷膏以減輕疼痛等不適感;較大的水泡應該使用經消毒后的針,挑破水泡,排出水泡內積存的液體,涂抹碘酒等,進行消毒處理,然后使用無菌紗布包扎,以防傷口被感染,在對患者實施治療的同時為其實施心理疏導,令患者放松身心,避免受到內心不良情緒的影響。護理人員做好交接班工作,填寫好PSQI記錄表。西藥組使用艾司唑侖(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藥廠,國藥準字H33020353,)進行治療,1 mg/次,于睡前服用,1個月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②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的PSQI評分;③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1.4效果判定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Epworth量表和以及最新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中關于失眠的中醫癥候治療標準,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加以評價[3]。減分率=[(治療前分數-治療后分數)/總分數]×100%。療效評價標準如下。痊愈:減分率=100%;顯效:減分率=70%~<100%;有效:減分率=30%~<70%;無效:減分率<30%。總有效率=(治愈人數+顯效人數+有效人數)/總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效果的比較
敷貼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6.67%,明顯高于西藥組的63.33%(P<0.05)(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的比較
與西藥組比較,敷貼組治療后的入睡時間、睡眠效率、日間功能障礙以及PQSI總分均較好(P<0.05)(表2)。
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治療期間內,西藥組發生嗜睡3例、視物模糊4例、便秘2例、頭暈頭痛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0%;敷貼組發生嗜睡1例、視物模糊1例、便秘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敷貼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中醫理論認為,心主神志。要想獲得正常的睡眠,必須做到心平氣和。引起失眠的原因主要為臟腑功能失衡,陽不入陰,陰不斂陽,神不守舍,最終導致夜不能寐,引起失眠。古代醫書《類證治裁·不寐》中記載[4],“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痞;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 ,主要是指陰虛無法納陽,陽盛無法入陰。患者疾病位置在心,其發生和肝臟,脾臟以及腎臟存在一定關聯性。心臟主神明,若心得養,則神寐。素體陰陽氣血的來源,經由水谷所化,統籌于脾,生化不息。藏于肝,肝臟柔和,則邪火不入侵。調節得當,藏于腎,化為精,上奉在心,心氣下交于腎,則神志安寧。
有學者指出[5],針灸和中醫藥雖說就治療方式上存在差異,但中醫針藥同源,治療方式運用以及觀點,均立足于當代中醫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之上。就整體而言,失眠的治療均以驅邪扶正、調和氣血為主要原則[6],就這一點來講,各家理論沒有太大差異。針藥同用,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無矛盾之分。
中藥敷貼綜合上述兩種治療方式的優點,可以實現對相關穴位的刺激,藥物有效成分經皮膚吸收,發揮藥理作用[7-8]。就這個角度來講,可以將其視為針藥結合的主要方法,是一種極具特點的中醫療法。
吳茱萸性熱,有微毒,入足少陰腎經和手厥陰心包經[9],具有安神定志的效果。合歡皮歸心經以及膽經,味甘苦,具有解郁安神以及活血消腫的效果,在治療失眠,心神不寧方面,聯合應用具有良好的效果[10]。
涌泉穴為人體位置最低的穴道,該穴可使氣血下行,功擅主降,是主管升降的重要穴位[11]。刺激涌泉穴,可以起到安寧心神的效果。穴位敷貼為祖國醫學內病外治的重要表現形式,屬于中醫的外治療法[12]。方式簡單,安全有效。在治療各種疾病方面,均具有良好效果,因此具備臨床推廣價值[13]。對于失眠患者,使用穴位敷貼療法加以治療,可以起針灸與中藥雙重作用[14]。除了能夠對穴位刺激外,也能夠全面激發藥物治療效果,具有調節臟腑的功效[15]。本研究中,吳茱萸20 g、合歡皮10 g、酸棗仁10 g打碎成極細粉,10 ml醋調貼敷雙側涌泉穴位置,藥物吸收迅速,全面調節臟腑功能,具有扶正祛邪以及調節氣血陰陽的效果,進而取得預期目標。利用醋調上述藥物,方便吸收,藥物和穴位合理配合,使心腎相交,水火相濟,其寐則安[6]。
本研究結果顯示,敷貼族組的總有效率(76.67%)高于西藥組(63.33%)(P<0.05);與西藥組比較,敷貼組治療后的入睡時間、睡眠效率、日間功能障礙以及PQSI總分均較好(P<0.05);敷貼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于失眠患者,使用中藥敷貼法治療,安全性高,臨床效果顯著,能夠避免使用西藥而引致的不良癥狀,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新,王軼蓉.女性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治療[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11):107-109.
[2]史華偉,邢佳,王嘉麟,等.節氣穴位貼敷對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J].中醫學報,2016,31(1):135.
[3]房彩平,陳琰,牛凝,等.交泰丸穴位貼敷治療更年期失眠癥的臨床觀察[J].黑龍江中醫藥,2016,45(2):61-62.
[4]周大平.針灸治療失眠癥臨床效果初步觀察與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34):24-25.
[5]鞠婭,岳妍.吳茱萸穴位敷貼運用藥穴相配法的臨床進展[J].光明中醫,2015,30(11):2490-2492.
[6]樊春華,陳文劍,盧燕霞.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耳穴貼壓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5,23(4):257-259.
[7]王曉玲,唐勇,陳亮,等.酸棗仁湯合二至丸加味聯合中藥穴位貼敷法治療更年期失眠58例[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5,22(4):52-54.
[8]祝瀅.眼外傷失眠患者的中醫辨證施護[J].遼寧中醫雜志,2015,24(4):852-853.
[9]周燕.中藥穴位貼敷配合艾灸治療失眠35例[J].中醫外治雜志,2015,24(2):36-37.
[10]王芳,李海英.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失眠癥82例護理體會[J].光明中醫,2015,30(3):616-617.
[11]胡來.中藥足浴配合穴位貼敷對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J].湖南中醫雜志,2015,31(2):100-101.
[12]蓋海云,聶亞娥,呂富榮.安神足浴散足浴與穴位貼敷配合西藥治療失眠癥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4,35(8):1009-1010.
[13]章松娟.中醫護理進社區的實踐與討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5(5):795-796.
[14]丁倩.中藥穴位貼敷結合高位足浴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的療效觀察和護理體會[J].光明中醫,2014,29(4):840-841.
[15]胡金霞,楊帆.穴位貼敷療法治療更年期綜合征失眠癥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6):1445-1446.
(收稿日期:2017-03-06 本文編輯:許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