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飛
摘 要 闡述了元認知策略對于生物學教學的意義,嘗試將其應用到生物新課程教學中,并給出了元認知策略在生物新課程教學中應用的幾點注意事項。
關鍵詞 元認知 元認知策略 生物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會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學生雖然看了好多遍課本內容,但還是會遺忘,解題時還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做;在每次測試中,也有很多學生表現出基礎知識不扎實的現象,即使做過的類似題目,再碰到還是不能保證正確率。這些都反饋出學生缺乏問題解決的能力,學習策略出現了問題。元認知策略是學習策略的關鍵成分,如何將元認知策略應用在生物新課程教學中并發揮其相應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1 元認知策略的定義
19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弗拉威爾在探究兒童認知發展時,提出了元認知理論,也就是對認知過程的認知。
元認知策略是將學習者作為一個主動的個體,從而有意識地使用元認知理論對學習任務進行合理地安排、計劃、監控、調節和評價,經過不斷調整及完善,使自己的學習方法及過程更合理、高效。
2 元認知策略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意義
2.1 有助于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元認知理論使教師意識到轉變教學觀念的重要性。長期以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元認知策略的使用有利于教師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這不僅在客觀上適應當前教育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使教師意識到教育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發展。
其次要使元認知策略達到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的要求,使整個教學過程應圍繞如何使學生根據其自身的學習特點,理解其所學材料的特點、明確其學習任務的性質以及學會分析不同學習策略的適應性等展開,教師必然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上進行新的探索,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課前,教師需要有計劃地備課。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元認知策略對自身教學進行主動的計劃、監視、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比如“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一節課上,教師在呈現情景后,并沒有直接將答案公布,而是提出一系列有梯度的問題,給學生留下較大的思維空間。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回答,調整后續的教學方法。課后,教師對本節教學進行反思總結。反思性教學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調整教學內容方法,使得教學能力在不斷的反思與調整中得到提升。
2.2 有助于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有效完成學習任務
元認知策略能積極監控、調節學生自身學習活動的思維過程,提高學生清晰了解任務的意識性、掌握學習材料特點的意識性、使用策略的意識性、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調節的意識性、對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的意識性。例如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提問:我是否了解每節課學習材料的特點?我有課前預習的習慣嗎?在學習進程中,我是否能夠比較不同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在學習過程中,我是否會主動學習教師和同學的思路和方法?我是否會主動反思自己的學習效果,尋找學習陷入困境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使用元認知策略,不斷向自己提問以確保自己理解所學內容,讓學生明白要關注自己的思考過程,以便必要時及時改變思路或策略。這種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更能培養其元認知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從而有效完成學習任務。
3 元認知策略在生物新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3.1 運用出聲思維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采用出聲思維法,用自己的行為為學生自我觀察提供“模型”,讓學生注意到學習新知識時的思考方向及注意事項,從而加強其思維能力。
如在學習“基因在染色體上”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展示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根據遺傳圖解,啟發學生得出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體上的位置有三種假設:① 控制白眼的基因是在Y染色體上,而X染色體上沒有它的等位基因;② 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Y染色體上,即X染色體上有它的等位基因;③ 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而Y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究竟哪種假設是正確的呢?在問題拋出之后,學生先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維過程。接著,教師要求學生與同伴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形成小組內認同的假說,提出支持該假說的證據以及得到該證據的思路和方法。再由小組代表交流,不僅說出其支持的假說,還要說出其推導論證的思路和方法。通過一系列的邏輯推理和探究,學生重溫了摩爾根成功的喜悅,有效地掌握了核心概念,并最終具有自我觀察、自我意識的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出聲思維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后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展現他們的思維過程,能夠暴露其思維中的障礙,使學生監測到自己思維上的漏洞,及時調整思考角度,優化學習和解題的思維。比如在學習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現代解釋時,有學生提出:自由組合定律可以研究兩對基因,但這兩對基因可以在兩對同源染色體上,也可能在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怎么辦?其他學生也跟著這位學生的思路思考起來,教師引導畫減數分裂圖,并把基因標在染色體上,然后根據學生的疑惑分情況探究。學生之間開始熱烈討論、爭執,在一次次的反思修正中完成探究歷程,真正掌握了有關知識。當學生提出困惑時,意味著開始直視自己的思維過程與思維沖突,學生的問題、爭論監控著自己的學習過程及結果,提高了自身的思維能力。
3.2 加強學生的自我反思與評價,優化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制作思維導圖既可以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評價方式,也可以作為一種教學的技能和策略,同時也可以是一種元認知策略。在每節課后,通過制作思維導圖,學生的思維躍然“紙”上,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發現自己的問題,讓知識系統化結構化,提升自身的思維品質和問題解決能力,提高其生物的核心素養。
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外練習、反思日記的評價與診斷功能,創設課堂學習情境,及時啟發學生進行自我分析評價,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的監控與調節。如讓學生在閱讀資料時自問:“我完成了閱讀目標嗎?”“我理解了什么?”“我的解題思路正確嗎?有沒有更好的解題方法?”……在做完課外練習并批改后,教師嘗試讓學生填寫錯題分析表,檢查題目出錯的原因及類型,評價自己的學習現狀,找出薄弱點,有選擇地加強對知識的鞏固學習。學習了一章內容后,教師要求學生嘗試寫反思日記,內容主要包括:這一章的知識網絡是怎樣的?本章內容還有什么不懂,哪里感興趣?不懂的地方你是如何弄清楚的?你覺得容易出錯的地方在哪?你如何鞏固這部分知識……
4 元認知策略在生物新課程教學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4.1 參與性
元認知策略是將學生作為一個主體,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及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充分參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對自己生物學習的思維過程加以反思和監控,以了解自己的問題。學生通過反饋不斷加以矯正,從而在活動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4.2 指導性
學生在學習生物上花得時間不多,學習生物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往往沒有持久性,自我監控能力也不強,這就需要生物教師發揮好監督指導的作用。在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查反饋,并根據學生的具體問題,實施有效的指導。
4.3 漸進性
學生的元認知活動是漸進的,教師要遵循規律,分階段,逐步實行。教師可以先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然后,經常讓學生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來進行自我的監控;最后,要求學生通過對解決問題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胡艷.運用元認知策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4).
[2] 段燕瓊,王重力.元認知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生物學,2015(05).
[3] 李宗舉,黃國鈺.“問題教學模式”分析及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