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火群
【摘要】針對中職教學的特殊性,學生面臨升學和就業的雙重選擇。因此,中職的語文教學,既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原則,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還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求得實效,實施自主教學模式,推動學生語文發展,革新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法,以課文為載體,充分挖掘教材內的人文因素等四個方面加以分析。
【關鍵詞】中職語文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41-02
一、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求得實效
近年來中職學校生源素質下滑是不爭的事實,在中職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已不再是計劃經濟時代所招收的“尖子生”,許多學生在初中時代甚至在小學時代就缺乏信心,有的還被老師和同學們視為“雙差生”。這些學生進入中專后,由于基礎薄弱,上課聽不懂,厭學情緒漸濃,曠課、遲到、早退、打架、沉溺網吧的大有人在:一部分學生認為到中專來就不用學習文化課,只重視專業課學習就行了,語文學不學都一樣。入學文化課測試結果表明,現在中專生的語文水平呈整體下降的趨勢。因此,語文教學改革中要針對現在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目標的制訂,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上要聯系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求得實效。
二、實施自主教學模式,推動學生語文發展
隨著時代的進步,自主式的課堂模式越來越受教師和學生的喜愛。中職學校的學生長時間接受著封閉式教學,使得他們的思維沒有得到良好的開發,久而久之,影響了他們的成長進程。面對這個問題,教師積極地進行自主式的課堂模式教學,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找回最優的學習感覺。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預習,對舊的知識進行復習,讓學生更好地夯實自己的語文基礎,每隔一段時間教師都應該提問以往學習的知識點,了解學生語文的基本情況,確定下一階段的教學方式,彌補學生的不足。接著鼓勵學生說出他們在學習的時候遇到的實際問題,讓他們每個人對下一階段的學習找到一個目標或者是方向,從而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前進的動力。把語文課堂變成自主探究的“動態”課堂,變成融合社會人生的“大課堂”,變成樂學、尚學、陶冶情操的“美”課堂。
三、革新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法
中職語文教師們應當革新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手段,刺激學生們對于語文的學習意愿,引導學生們發揮主觀能動性,達到中職語文教學高效率。例如通過視頻、音頻和圖片等等,教師們不但可以減少課堂上的板書,節約時間,還能夠把教學內容動態地呈現到學生們的面前,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們的記憶,還能夠讓學生們體會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增加語文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口述、講演、辯論》這部分內容時,可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演講比賽或者是辯論賽,使課本內容生動形象的在多媒體上展現出來,老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辯論賽或者是上臺演講,在上臺的過程中,學生們也會大膽地開口,從而表達自己,鍛煉自己的膽識,從而獲得珍貴的口語表達的機會,逐步培養學生的自身語文素養。除此之外,中職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們多做課外閱讀,開拓自己的視野,幫助他們逐步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四、以課文為載體,充分挖掘教材內的人文因素
實施人文教學,就要鼓勵學生自主體驗,認可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多元反應。在課程中充分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平等,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氛圍,以教師的真心話,換得學生的心里話,實現師生之間心靈的溝通,體現課堂民主和人文關懷。在中職語文教材當中,包含了古今圣賢、仁人志士的諸多典范,還有很多做人的道理,蘊含著大量的人文因素。語文教師需合理運用教材,不斷挖掘教材內的人文因素,積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比如,在講到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教師可把李白所處的時代背景予以詳細交代,使學生們了解李白在寫此文章時正處于仕途破滅的時期,而且還是和朋友杜甫離別之時,同時教學也可以將此文章范讀給學生聽,幫助他們理清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讓學生清楚“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深層含義。
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以就業教育與生存教育為核心,為社會輸送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應用型、技能型的專門人才。在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對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探索已成為我們任課教師不變的追求。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應該擺脫傳統語文教育的束縛,從中職教育和學生的特點出發,大膽放棄應試教育中"唯分數論"的評價標準,針對中職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問題來提出合理優化措施,將我國的中職教育改革推向更高層次。
參考文獻:
[1]周衛鴿.中職語文教學改革中幾個基本問題的反思[D].上海師范大學,2009.
[2]李玉椿.中職語文實用能力教學方法探究[J].新課程(下),2012,11:4-5.s
[3]范振華.中職語文反思性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實踐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