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佳瑩
摘要: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通過動手做實驗,可以激發小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養他們對科學實驗的探究欲望。
關鍵詞:小學科學 實驗教學 興趣
一、把握方向,明確實驗目的
從心理學我們得知,目的是人采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學生的實驗行為就是有目的的行為,實驗效果就會很好。但實驗中學生常常是興趣高漲,玩得高興但真正的收獲甚少,實驗忙的不亦樂乎,到了最后小組匯報時,有很多同學還不知道研究的問題,正確的操作步驟更是無法表達清楚,實驗活動中這樣的現象很普遍。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不要急于去動手,一定要先讓孩子們弄清楚他們動手的目的是什么,實驗中的要求是什么,要解決的問題又是什么,要有的放矢。
要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教師本身必須明確實驗目的,深入研究實驗各環節,使每部分環節緊密圍繞目的進行,為目的服務。聽過一課《熱脹冷縮》,教師設計了一個實驗:燒瓶上套一個氣球讓學生用手加熱、用熱水加熱、用蠟燭加熱,連續加熱了好幾次。教師好像不明白為什么要加熱。其實加熱的目的是看到空氣受熱膨脹,只要能達到受熱膨脹的目的就可以了。為什么要加幾次熱呢?后來看老師的意圖應該是想讓學生知道用熱水加熱氣球變化得快。其實,變化的快慢與這節課所學的內容沒有關系,教師舍本逐末,就是沒有明白實驗真正的目的。實驗目的,或是尋找某一現象的原因,或是了解某一事物的屬性,或是驗證某一科學假說是否成立,很多時候也是為了找出新的條件和改變已經不適合的結果,從而具備與試驗相同的作用。教師在設計實驗時一定要參照實驗類型,首先明確實驗的目的。
二、創設興趣學習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對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來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因此只有在科學課的開頭,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組織好學生開展有效的實驗探究。筆者認為,結合教學內容,合理選擇創設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術、游戲、實物、懸念等),就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什么叫機械》一課中,我是通過進入教室就用班級的拖把拖地,僅僅用了2分鐘就把講臺附件的地面給收拾的干干凈凈,學生都很好奇,為什么邢老師進教室就干活呢?看到他們疑惑的表情,我又找到一個身材高大的同學和我一起拖地,但是我給他一把沒有拖把柄的拖把,讓他和我比賽,學生都笑了,說他輸定了。這時我告訴學生,機械的一個特點,在后面的課堂上,學生在做其他的一些機械原理實驗的時候能緊緊地和本課內容聯系在一起,效果非常好。
三、著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教材中實驗部分大多為探究性實驗,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如在教《點亮我的小燈泡》時,教師一開始簡單介紹了電池、電線、燈泡后,先不講明怎樣做才會讓小燈泡發光,而是提出疑問:“誰能讓小燈泡發光。”在學生認識儀器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敢于思考,利用現成的儀器去實踐,并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爭著去比一比,誰最快讓小燈泡發光,既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優化方法,運用合作學習
在實驗教學中,有的同學一個人坐在那里,不參與做實驗,好像與己無關;有的學生總想自己做,不讓別的同學動手;交流的時候,有的同學總是想著匯報自己組的情況,不傾聽其他人的發言;有的同學一言不發,將自己至于課堂之外……因此,我們必須幫助好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習慣。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首先,要進行科學分組,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性別比例、興趣傾向、學習水準、交往技能、守紀情況等合理搭配,分成學習小組,每組4~6人,對小組各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合理分配角色,使每個學生都能了解自己的任務,責任心強的人擔任組長,操作能力強的人負責操做,書寫速度快條理清楚的人負責記錄,思維敏捷表達清晰的人負責匯報。把握好分組原則,是小組合作學習成功的基礎。其次,要把握好恰當時機,任何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也不是萬能的,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都有其適用范圍和合理時機。學生在獨立學習時,往往會碰到似曾相識,但又不能立即解答的問題。并且對自己的想法和思維產生疑問,希望從別人的發言中受到啟發,會產生一種比較強烈的交流欲望。這時,開展合作學習的效果較好。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是一種積累,需要教師的引導,更需要師生的合作。只要實驗教師創新實驗教學方法,把解決實驗教學難點和調動學生積極性創造性相結合,實驗課教學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姚國華.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9,(09):55-56.